农委办公室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1、获得荣誉
(1)5月份荣获“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3月份荣获宁国市“2020年项目工作先进单位”、
“2020年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工作先进单位”
5月份荣获宁国市“2020年度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2020年度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6月份荣获宁国市“2020年度依法行政先进单位”
2、重点工作
主要指标: 1-5月份,我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宣城市占比43.1%,比去年同期增长9.5%,总量居宣城市首位。完成农产品“三品”认证6个。2020年截止目前获宣城市推荐上报省示范农场4家、省示范合作社1家。
(1)全力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围绕“农业质量年”活动,不断健全市、乡、村、企“四级”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市、乡、企“三级”检测体系,发挥以“信息化监管、网格化服务”为核心的智慧农业平台作用,整体推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进程,并完善安全县考核验收准备工作和迎检工作。
建立健全市、乡、村、企“四级”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正式启动“农安”民生工程快检体系建设,完善以市级检测为龙头、乡镇检测为骨干、生产主体自检为补充的“三级”检测体系,构建了从农业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控制到产地准出要求相配套的农业地方标准体系,推进了以茶叶、蔬菜、畜禽产品等一批优势产业为试点的农产品溯源体系,成功打造以“信息化监管、网格化服务”为核心的智慧农业平台,不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有效的提高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市场核心竞争力。
(2)加强农业项目建设。一是产业扶持政策实施情况。完成2020年度“1+1+5”现代农业扶持政策和供给侧政策农业企业贴息项目审核工作,拟提交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后兑现。对“1+1+5”农业扶持政策评先评优作了较大调整,优秀农场评选名额分配到乡镇等额申报、优秀合作社评选名额分配到行业部门等额申报。二是农业项目工作稳步推进。获得2020年度市重点项目工作先进单位、对上争取项目资金工作先进单位。2020年,7个项目列入市级重点项目,云燕食品、乌骨羊等6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南极奇隆山核桃加工厂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完成180万元中央财政支持国家级合作社发展项目安排,探索了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到村模式。完成本级财政预算20万元河沥示范区观光通道及配套设施项目安排。三是修改完善《农业项目管理办法》。
(3)扎实开展科技推广服务。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工作,积极开展“三下乡” “3•15” “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等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活动。目前,全市已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0余场次,培训农民2700余人次,散发各类技术资料48500余份,发放科技书籍2200余份,入户科技指导服务8300余人次。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今年全市农机购置补贴可使用资金234.544万元,目前正按照省局方案组织实施。实施“农机上山”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省级农机化示范县建设项目,3月24日,在宁国市霖溪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成功举办了宁国市首条茶叶清节自动化生产线开机启动仪式,5月8日,组织评审专家对项目承建单位进行检查验收,加快山区农机化进程。
(4)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完成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动态监测和宣城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宣城市示范农场和合作社申报工作,国家合作社复审合格10家、淘汰1家,宣城市级龙头企业淘汰18家、新认定24家,宣城市级示范社新认定4家、宣城市级示范农场新认定22家。保证了示范经营主体运行质量。已注册家庭农场1225家,超预期进度完成任务,围绕“农业+”理念,按照安全放心、高品高效、休闲观光目标,培育一批种养结合、农旅融合的农业经营新模式。启动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工作,建立一批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产业联盟。
(5)实施休闲农业升级行动。坚持全域旅游发展方向,加快休闲农业全面融入“安徽川藏线”最美宁国段,融入全域旅游,融入特色小镇建设。按 “安徽川藏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要求,组织落实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及皖南川藏线沿线环境整治和风貌整改工作。组织落实了宁国市全域旅游提速年大宣传大营销系列活动之港口民俗旅游文化系列活动及“三月三·茶旅欢”黄花云尖采摘系列推介活动。组织创建宣城市地方区域品牌及“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工作。
(6)落实种植业绿色生产。一是认真落实减药减肥工作。推广应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落实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3000亩、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核心区2000亩、果树绿色防控示范区1000亩、蔬菜绿色防控示范区300亩、中药材绿色防控示范区800亩。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方案,完成8个肥效试验。二是推广绿色增效生产模式。在南山、河沥及霞西开展了油菜绿色增效示范区建设; 积极谋划方塘乡和霞西镇有机水稻及稻鸭共育生产基地的建设,大力推广稻鸭共生、稻渔共生,病虫害生物防治、机插秧技术,全市有机稻种植面积3000亩,其中稻鸭共育面积1800亩,稻渔共生面积50亩,辐射带动农户绿色种植面积6万亩,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7)全力做好畜牧业转型升级及疫病防控。一是在库区乡镇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专项活动,提高畜禽养殖场(户)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二是全面落实新建养殖场选址三级审批、“三同时”、禁养区内一律不允许新建养殖场等制度。三是开展集中强制免疫。截止目前全市共发放禽流感疫苗282.75万毫升,牛羊口蹄疫疫苗1.04万毫升、猪口蹄疫疫苗3.955万、猪瘟疫苗4.1万、小反刍兽疫疫苗0.37万。共集中免疫猪口蹄疫9万头、禽流感323.1万羽、牛羊口蹄疫0.72万只。四是承担完成省农委安排的家禽H7N9流感专项监测工作。共对包括种禽、蛋禽、肉禽在内的13个养殖场和家禽屠宰场、农贸市场等环节进行了样品采集,共采集免疫前后血清样品910份,口腔、泄殖腔及环境拭子980份。完成农业部定点监测采样工作,分别采集血清样品、口腔泄殖腔双试子、盲肠样品各50份。配合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流调处在我市开展的家禽H7N9流感防治措施效果专项调查工作。
(8)狠抓菜篮子保障工作。一是通过近几年工作,全市基本稳定3000亩保障性蔬菜挂牌保护工作。二是开展“三新”技术示范推广。通过一年多的示范种植,今年重点推广了黄瓜新品种绿春一号、二号,全市大棚种植30亩以上,亩产达万斤,亩均效益超过2万元;同时,通过引进樱桃番茄新品种进行试种;目前,在我市西办慧明家庭农场和仙果蔬家庭农场,均取得成功。
(9)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一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工作稳步开展。根据上级要求,今年我市在去年开展试点的基础上,要全面完成剩余82个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并在38个村同步实施“三变”改革。3月份以来,我委积极开展调研,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并在5月份出台了今年我市的产权制度改革方案和清产核资工作方案,在5月4日召开全市股改及清产核资培训会,正式启动该项工作;目前,已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工作数据的收集、整理及上报工作。二是部署村级财务离任审计工作。今年我市将开展第十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为配合开展此项工作,3月初,我市出台了《关于做好村级组织换届审计工作的通知》(宁农[2020]26号),部署此项工作。目前此项工作已全部完成。
(10)继续实施禁渔期执法管理工作,推行属地护渔管理工作。一是我市港口湾水库首次实行全年禁渔,2月1日开始,我市东、中、西津河等三大河流继续实施禁渔期制度。我委切实开展加强宣传活动,组织人员深入库区和沿河各乡镇,通过流动宣传车、横幅、宣传单、手机短信及新闻报道等形式,宣传渔业法律法规和禁渔制度。在宣传同时,组织执法人员开展渔政执法巡查检查活动,实行涉渔案件举报电话24小时值班和即时出勤执法制度,保持渔政执法行动常态化。同时,我委渔业渔政局联合水务局、西津办事处开展西津河城区段违规捕捞专项整治行动,清理水面捕捞船排,并做好垂钓秩序劝导活动。截止目前,共开展执法检查次数65次,出动执法人数195人次,执法船45次,执法车55次,没收电瓶2台,机头1个,鱼鹰船1艘,立案查处1起。二是今年以来,随着河长制工作的逐步落实,我市属地护渔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万家乡专门下发文件在全乡范围内实施禁渔管理,并组织人员巡河。中溪镇5月份部署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渔业资源保护专项整治行动,专门成立联合执法组开展保护渔业资源等各项执法管理工作,取缔地笼网和丝网,制止电鱼案件。
二、2020年下半年重点工作
工作思路:2020年,市农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安全放心农业、高品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三大主题,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积极谋划发展新常态下的田园农业和山区特色农业,全面提升宁国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发展层次。
主要目标:粮食、蔬菜自给率稳定增长,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新增“三品一标”认证10个以上,争创省级产业化联合体2个、示范合作社1个、示范家庭农场5个;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水面的比重达55%,新增设施蔬菜面积200亩,化肥、农药施用量保持“零增长”,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5000亩,全年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在98%以上。加大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力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
(一)以打造安全放心农业为核心,全力打造现代生态农业强市
1、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待验收;实现“农安”民生工程快检项目建设与省平台数据上传对接工作和项目验收考核。强化信用分级管理,率先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品一标”获证企业、农业示范基地实现可追溯,全年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在98%以上。
2、突出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继续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推广绿色防控面积5000亩。加大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
3、突出抓好养殖业污染治理歼灭战。巩固禁养区关闭或搬迁成果,大力推广畜禽生态养殖推进“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的农牧循环的“家庭农场”等模式,突出发展草食性动物、中蜂、土鸡养殖等绿色生态型畜牧业。继续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继续在全省考核领先。
4、突出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紧紧围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内涵,突出资源投入节约、生产过程减量、废弃物循环利用、产品安全优质等要求,加快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推广稻鸭共育、“一肥(绿肥)一稻(有机水稻)”、“一药(前胡)一稻”、“一菜(山蕗菜)一稻”等模式应用面积2000亩以上。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亩均千斤粮、户增千元钱”,加快形成我市山泉流水养鱼的特色,促进渔业产业提质增效。
(二)以发展高品高效农业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1、强化主体带动。对全市20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摸底,建立宁国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体名录库,重点扶持名录内的加工型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型合作社、种养结合生态观光型家庭农场、生态循环利用的产业化联合体。
2、促进园区聚集。以产业融合试点示范为契机,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基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集约发展。继续加快河沥园区建设,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基础上向产业园区转型,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藏农于地、藏农于技、藏农于园。
3、实施品牌战略。推进“黄花云尖”“宁前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工作;加大“三品一标”创建,新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产品10个,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水面的比重达58.5%。
4、加强改革创新。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认真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工作。完成全市剩下82个村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持续推进38个村开展农村“三变”改革,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三)以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
1、创新驱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自建电商平台、对接第三方平台等形式拓展销售渠道。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为主要对象,积极开展农业电商培训。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线上线下协同运营的商务模式。创新研发个性化、体验式的农村电子商务项目。
2、三产互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体育,抓好詹氏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示范项目,继续做大做强大食品产业,加大省级以上农业经营主体帮扶力度。
3、科技联动。以实施应用物联网项目为契机,加快物联网示范点建设。18年新增应用物联网示范点2个以上。加大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力度,年培育农业电商人才50人以上。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提升山区农机化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完成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站点建设任务。
4、拓展业态。以“三产”融合和为导向,加快发展六次产业,整合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培育发展一批中药材等休闲养生农业产业。充分利用我市自然资源,兴建一批以种养结合、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示范休闲农场,打造田园旅游传统农业景观,提升农业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