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是时候开始制定计划了。计划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以下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2022年政治组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在本学期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认真探索“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注重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迎接20__年高考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采取以下的方法:
一、确实扎实抓好常规教学——踏踏实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1)备课组集体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练习。
(2)课堂上,做到精讲到位,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起从点→线→面→体(立体)的知识网络图,上课求质量不求进度,真正提高课堂实效。
(3)课后布置适量作业,做到及时巩固。作业方式——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检查方式——定期上交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订正方式——集体订正与个别面批相结合。
(4)定时进行单元检测,并认真做好试卷的讲评。通过测试,了解目标生阶段性学习效果,及时查漏补缺。
二、有效落实培优扶尖——重点抓好目标生的学习,提高优秀率,防止本学科成为目标生的“拐科”。
(1)以班级目标生为基础,确定本学科的目标生,建立目标生跟踪档案。
(2)加强学法及解题方法的指导,使目标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作业面批,及时获取目标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的不足之处及时指导,及时调整。
(4)加强目标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并对目标生进行抗挫折能力及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指导,以稳定学科学习。
三、认真做好勤抓帮困促稳——勤勤恳恳地做好学困生的思想交流工作,加强学习指导,以促进课堂稳定和整个班级的学习稳定。
(1)通过个别谈话、集体活动等多种渠道与学困生加强情感交流,培养学困生的责任感和意志品质。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困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困生学会思考什么和怎样思考,特别是在记忆方法上加强指导,使他们在巩固基础知识方面有所收获,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指导学生积极撰写小论文。
这学期我们高一政治备课组认真学习学校教务处的工作要求,以集体备课观评为契机,加强规范有序的备课活动,积极探索以导学案教学模式为重心,全面落实学校提出的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举措,科学有序、稳步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发扬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工作精神,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探索课堂教学模式为动力,继续开展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加强备课组的建设,坚持搞好集体备课,不断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方法,认真探索新课改,在深入研究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形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
认真落实“一课三备五步式”备课模式,提高备课质量,提高分析和处理新教材的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把握教学要求。
1.发扬群体合作的优良传统,群策群力,认真搞好集体备课,深入开展新教材的分析研究,既充分研究教材教法,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情况,根据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将发动备课组的力量,编制好导学案,并对有效实施导学案教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文理分科后,对文科教学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好面对高考的准备,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理科教学降低难度,适应全省能力水平测试即会考的要求。
2.认真组织好每周的集体备课,重视集体备课的质量,规范集体备课的程序,处理好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集体备课严谨、务实,注重备课的内在质量,重在明确任务,解决问题,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公关,提高组内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3.加强备课组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备课组和谐发展的活动。加强组内观课,议课,创造组内良好的交流、研讨氛围,在教学工作中发扬团队精神,不断提高全组同志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加强新课改条件下的学生辅导工作,创造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做好新课改要求下的不同层次的教学辅导和综合评价,尤其是在文理分科
后,要注意尖子生的培养,也要注意对后进生的关心和帮助,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充分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主阵地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合格的公民。
三.努力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针对政治教材经常变化的情况,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打破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灵活使用教材,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四.在教学中全组同志共同研究,在上一轮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这一届学生的特点,不断总结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有效。根据学科特点,对文理科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对文科确定合理的训练密度和作业,及时反馈学案导学的教学效果,每周抽检一次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
五.开展教学效果反馈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对策。组织教师做好单元、月考、期中、期末的命题、批卷、质量分析、学分认定工作。
每一个学生都是新的不同的个体,面对新的教育情况,注定我们全体教师无法停下探索的脚步,我们高一政治备课组将发扬以往的优良作风,积极响应学校的各项号召,踏踏实实的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为政治教学工作有质有量的完成,为一中的发展和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学期,我们组将抓住机遇,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研工作,打造团结、和谐、积极的教研团队,争创学科特色。具体方案如下:
一、加强对学校教学管理各种制度的研究,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
增强中考意识,增强课堂有效性,深刻认识到政治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合作,密切关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发挥政治教学的作用。
二、根据学校的工作重点,积极推进班级建设
各备课组以学科博客为基础,加强学科网络教研,充分利用网络集体备课,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教研活动,整合学科组教学资源,促进交流。要求所有备课小组每周备课,每节课都有教案。每个老师都要做“一箱人力”。只有做好集体备课,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发展。
2.认真落实听课制度,每个教师每学期在教研室参加不少于20场讲座,做好听课记录和评课记录,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研组长要带头,尽量每周听一次每个老师的课,走进教室,注意上课的套路和集体备课的实施,努力让每个老师都体会到“上课40分钟求效益”的意识。同时校外听课不少于3节,坚持“走出去”,加强与兄弟学校的沟通学习。
3.组织教研班、观摩班、示范班、优质课活动。这学期我们组老师会在周组举办公开课比赛,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探索研究性学习。积极参加国外的学习交流活动,学习别人的科学实践,收集新的信息,与时俱进,共同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中青年教师之间的相互倾听和评价促进发展。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上课、评课机会,提高教学研究和实践水平。
4.推进教研组工作信息化建设,完善科研组资源库。
这学期,我们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强大的信息技术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建立我们小组的资源库。有用的课件、教案、试卷、试题和各种资料,通常是自己制作或从网上下载的,储存在一起,供全班教师学习借鉴和资源共享。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5.做好初三的中考。除了提高课堂效率,做好每一次模拟考试,组内老师一起讨论,拟定试卷,做好试卷的阅卷,通过考试促进教学。
6.这学期我们组会根据教研组建设的各个方面制定教师评价细则,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期末选拔优秀的团队成员和技术专家。
三、搞好教学科研,突出科学性和群体性。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向先进教师学习,探索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撰写论文。结合教学实践,总结教学规律,每个老师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反思。
2.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努力推进学校课程改革,鼓励该群体成员开发校本课程。
本学期政治学科教研组坚持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心,进一步探索落实“学案导学、教学合一”的有效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研究,坚持德育为先,努力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建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拓展政治教学的空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落实学校的各项要求。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导学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注重校本教研,提高校本教研水平,推动学科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师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团队意识,营造研究氛围,提高组内教师整体水平,为我校发展做出贡献。
围绕学校的工作目标和重点,特制定政治教研组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创建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1.注重开展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全组政治教师的政治素质,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为适应教改和素质教育对政治教师的新要求,努力做到政治学习经常化,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强时事政治的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关注新闻和时政热点,在课堂教学中以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拓展眼界、思路,更好地面对新课改的高考。要充分利用教研时间学习课改名校教学改革成就,搜集一些课堂实录、介绍性的文章以期提高政治课题“学案导学、教学合一”实效。要组织全组教师对导学案教学中的问题研究要更深入,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
2.创新开展教研组活动。
借鉴上学期语文、数学、外语教研组经验,创新开展本学期政治教研组活动。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更加务实,紧紧围绕导学案教学的实施,教材的变化以及复习备考策略,群策群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学期计划开展七次教研组例会:除第一次以学习学校工作计划为主,通过研讨教学中存在的需要在今后的教研中解决的问题,确定本学期教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其他内容安排将集中教研组教师集体智慧。但基本包含高三学年通过教研组会学习研究备考考纲;进行集体备课观评研讨;学习关于有效教学理论的相关内容等等。希望通过教研组会这一平台给大家创造一个共同探讨和交流的机会,立足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力争把我校的学案教学落到实处。
二.做好常规教学和教研教改工作
教研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的核心作用,在纵向上统领、指导本学科的教学工作,解决好各备课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认真按照学科常规的.有关要求组织教学活动,配合教研室做好自查和互检工作。
2.组织协调组内工作,重视交流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教研组成员相互间的学习交流,发挥群体优势,通过听课、评课,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形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教学风气。
3.重视教学情况的反馈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教与学以及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关注和了解,反思教学中的不足。
4.组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听、评课工作,作好记录。本学期我们将此活动、导学案研讨和教研组活动内容结合起来,组织好组内教师的听课、评课,使政治教研组活动更加务实、有效,同时做好材料积累。
5.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教研活动月。根据政治的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实现“走出去”,拓展教师和学生的眼界,体现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
三.按要求做好工作计划总结。
新课改的背景下对教研活动有了更高的要求,有许多新的东西需要全组上下群策群力共同探讨,需要观念的更新,更需要实践的磨练和及时的总结,政治教研组将在学校的指导下,凝心聚力刻苦钻研,在为高效课堂贡献力量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一、指导思想
全组成员在学习、领会校园办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教研组特点,充分利用新区教育区划调整的良机,以政治教材研修为平台,注重落实,不断加强资源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研品质和教师队伍;加强基础管理,总结优秀经验,推动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努力把政治教研组建成先进教研组。为把我校建设成镇江市一流名校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策略
1、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质
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与研讨,提高理论水平与专业素质。
利用群众活动时间(7—8次),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课程标准,正确把握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以降低工作的盲目性。本学期以《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教育评价的多元化》、《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等为主要资料。
2、目标:加强管理,建立一流教研组。
措施:
(1)加强组风建设,继承和发扬本组的认真、踏实、实效、相互协调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教研组长为中心,以备课组长为关键,加强交流,尽量把本组建设成团结、和谐、创新、富有朝气的学科组。
(2)针对本组教师年纪轻、创新精神强的资源特点,加强学科资源库建设,以本组信息员为中心,以备课长为主要职责人,努力使每个备课组的教案科学化、规范化、电子化,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网络教育目标、资源的整合,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搞好教科研工作。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备课组为基本协作单位,人人参与课题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加紧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以期取得理论上的成果。
3、目标:抓好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措施:
(1)抓好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群众备课制度。在实践中坚持以备课组成员分工协作为基本形式,备课组长负责制为基本核心,教研组长加强监督为基本功能,把“六认真”落实到位。
(2)要求每一个组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包括校园电脑教育网络)来为教育服务,以加强政治课教育的生动、形象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打造精品,以信息员为主要代表,参加校园的网络教育成果展示。
(3)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用心开展组内相互听课,提高政治教研组在我校的知名度,为争创先进教研组增加筹码。
(4)协助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一位课任老师督促学生及时完成预习、作业等任务;要求每一位教师确实做到“四有四必”,并实行备课组长负责制,教研组长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制,以使把这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其它工作
1、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在七、八年级开设一至两门适合学生兴趣的选修课和活动课:以时政讲座的形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考试命题的研究,帮忙学生提高应试成绩。
(1)不管是否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工作,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关心中考的形势,弄清命题的基本原则、方法、热点、趋势以及应试策略,并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2)强调科学训练、有效训练,精选习题,提倡自己编题、改题、变题等。实行备课组长负责制,按校园制定的命题标准确定试卷,易、中、难的比例控制为7:2:1。在资料上控制难度、提高效度,在组织上控制强度,在讲评上控制深度、力求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