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总结网 > 工作计划 > 单位工作计划 > 科技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计划范文

科技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计划范文

| cwl2

科技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计划范文

今年以来,区科技局根据市创建全国创新型城市的总体部署,围绕区委区政府建设“创新之区、品质之城”的总体定位,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盯目标,服务发展,聚焦项目,大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位列“2020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榜单19位、浙江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第8位。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492.65亿元,增长17.8%,占规上总产值比重32.28%,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24亿元,增长14.4%,实现高新产业增长值180.8亿元。

1、重要科技指标省市领先。目前我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24.9亿元,占GDP比重已达2.96%;研发人员数8376人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4件。今年新引进大学研究院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高新产值增加值、列入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数以及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等多项指标居市前列。据最新的浙江省各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显示,XX区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位居全省第8位,其中在五个一级指标中技术创新、转型升级2个指标居全省第4位。

2、XX科技形象进一步提升。12月6日隆重举办以“创新引领、众智成城”为主题的2020XX科技节,评选表彰首届十大尖端科技成果,与武汉理工大学绍兴高等研究院进行现场签约,并启动建设XX大学研究院协同中心。会议还邀请到涂永强、沈寅初等5位两院院士、以及科技界XX乡贤代表共襄盛会。特别邀请了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的居里夫人”、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教授Ada Yonath(阿达 约纳特)女士作了题为 “新一代物种选择的生态环保型抗生素”的主旨演讲,为在虞企业家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接触最新医药化学前沿科学的机会,开拓了国际化视野,有利于推进我区化学和生物产业的发展。

3、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集聚。作为绍兴科创大走廊的东部起点,我们围绕引进大学、引进人才“双引”目标,着力推进以“三园一区”为核心的XX科创大走廊建设,超额完成“2050”年度目标:引进武汉理工大学等研究院(研究生分院)5个,引进孵化器团队5个,新认定省级众创空间3家,市级众创空间7家,建成省级企业研发机构5家,引进创新创业项目92项。分别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等高校签订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协议。投资1000万元建设XX科技创新展览馆,为全面展示XX科技创新成果提供了良好平台。

4、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以发展壮大高新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为重点,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91家,新认定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3家。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申报省重点研发项目13项。已列入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396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27件。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比重达25%。已使用创新券540.38万元,居绍兴市第一位。据最新发布的2020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榜单,我区卧龙电气、龙盛、新和成三家企业上榜,其中卧龙电气跻身前十,为绍兴唯一一家入选企业。

5、科技创新人才积极培育。贯彻人才新政,以项目带动引进创新人才。全年已列入国家万人计划1人,尚在申报国家万人计划2人;晶盛机电“大尺寸半导体加工设备与工艺创新团队”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团队;龙盛染料化工有限公司的何旭斌入选全国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承办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暨2020年浙江省技术需求“张榜招贤”活动新材料行业现场赛,龙盛集团的招贤项目成功签约。

6、创新平台建设有力推进。有序推进各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浙江省绿色环保化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已列入省建设名单,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风机产业创新综合体建成标准化研究院、高温风机检测中心;泛娱乐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成投用。引导企业与高校对接,共建创新载体,推进产业升级,如闰土股份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成立联合研发中心、晶盛机电与山东大学共建“晶体材料装备研究中心”、亚厦股份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成立建筑工业化研究中心等。

7、政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着力构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同盟,制定《绍兴市XX区科研机构考核办法》,加强研究院规范化管理。工大研究院纳米材料实验室投入使用,省发改委授牌“浙江省双创示范基地——化工类产业孵化中心”;理工大研究院组织了“千项成果、百名专家”XX对接活动,与新天龙集团联合共建“XX印染行业共享实验室”;复旦研究院启动氮化镓实验室建设,与美国德州仪器TI公司联合组建共享实验室。目前各大学研究院已柔性引进创新团队27个、专家教授150余名。工大研究院还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

8、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着力开展全区产学研合作情况调查及企业科技需求征集,共发布企业技术需求150条。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完成成果登记120项。推荐申报浙江省科学技术奖10项。深入开展“百名科技专家服务百企”暨科技指导员活动,加快成果转化。组织企业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科技对接活动8场次,举办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XX区产学研合作科技交流会,协同参与“活力绍兴智引全球”2020招才引智高校行•秋季专列活动,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5亿元。

9、科技服务民生作用明显。围绕乡村振兴的宗旨,扎实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引进推广蔬菜、水产、农业特产三大领域各类实用技术10余项,新品种16只,开展农业产业化研究项目11只。着力做好农业科技对接,攻克农业关键技术,有效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申报省农业企业重点研究院、省农业科技园区和省农业“星创”天地建设项目,其中XX鸿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被省科技厅推荐为国家科技部“星创”天地建设单位。

我区的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短板,主要是科技指标基数较高,但同比增长难度很大。各类众创空间迅猛发展,但入驻的企业的成长性较弱,创新人才数量不足等等。

2020年工作计划

2020年,我们要根据建设“创新之区、品质之城”的总体定位,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全面实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激发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集聚优质资源,提升创新活力,推动成果转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对标先进,争创XX科技发展新高地。

工作目标:推进“科创大走廊”建设,实施新的“2050”计划,即:引进大学研究院1-2家、建成省级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3家以上;新增众创空间5家以上;引进众创空间运营团队2个以上;孵化科技型企业8家以上(以上总计20个),引进创新创业项目50个以上。扶持壮大高新产业,推动科技成果运用及产业化,列入省级新产品200项以上。

工作措施:主要抓好“四个区”建设

(一)围绕“双引”目标,打造双创资源集聚区

1、加快科创资源引进。推进浙建院XX校区、产教融合创新园建设,配合建设单位全力做好校地协调工作。继续引进研究院、研究生分院,重点引进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加大科创项目的招引力度,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利用“一江两岸”现有商务空间引进高端众创空间、孵化器等,汇聚创业人才,集聚创新资源,实现创业孵化源头突破;鼓励乡镇(街道)利用闲置的商业用房、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物流设施等资源,改造和建设成为各类众创空间。

2、着力提升双创水平。不断优化双创环境,举办或承接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打通创业孵化载体的链条,优化创新创业资源配置,提升双创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着力引进省内外知名众创空间管理团队、运营团队,引进大学科技园,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对接和专业化服务。提升现有众创空间团队运营水平,逐步建立起精通“互联网+”知识、熟悉战略运营管理、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创业服务队伍。

3、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修订奖补政策,调动企业参与研究院、众创空间建设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与各类创客群体有机结合,按照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引进高端人才、创新项目,形成创新创业生态群落。加强宣传推介,对众创空间、科技创新类企业承办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创业沙龙、论坛、大赛等创业服务活动按政策给予奖励。加大科技招商,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和转型升级所需人才重点,侧重于引新、引智,着力引进优秀创投项目和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

(二)创新思维模式,建设产教融合试验区

1、推进大学研究院转型升级。围绕“一个产业集群对接一所大学优势学科,共建一家研究院”的目标,加大大学研究院(研究生分院)建设力度,提升本地科研实力,加速建设产教融合的快速通道。加快新引进大学研究院的项目落地,加强先期入驻大学研究院的转型升级,建立大学研究院联盟,发挥大学集群效应,加快人才引进、加速科技资源融通整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科技项目、科技型企业的孵化成长。继续加强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联络洽谈,争取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研究生分院)。

2、推进校企共建研发机构。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组建研发机构、异地建设研发机构、收购兼并研发机构等多种形式的创新举措。加快杭州湾XX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配合推进国科控股新材料研究中心建设,促进政产学研的紧密合作。继续推进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规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两个全覆盖”工作,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3家以上。支持企业实验室和重点企业研究院实行实体化运作,进一步扩大科技创新券补贴范围,推动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和开放共享。

3、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有高校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要全面梳理科技成果资源,适时发布科技成果目录,逐步建立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站点网络,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推动企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

(三)全力助推发展,构建高新产业样板区

1、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建立健全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催生发展新动能。深化创新成长型企业三年培育计划,贯彻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明年再新增科技型企业100家以上,不断扩大科技型企业的总体规模。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调动企业申报高企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塑造行业核心竞争力。

2、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强化领军型企业创新引领,鼓励引导大企业在创新上先行一步,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并购技术品牌、营销渠道等途径,有力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创新能力提升带动企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以国家、省级重点研发项目、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等为载体,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新技术、“互联网+”,开展科技研发,攻克关键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业态。突出政策导向,全面落实普惠性财税政策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利用政策优势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3、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打造八大产业集群目标,做好相关基础材料收集工作,协同经信部门,积极推进各个产业服务创新综合体建设。丰富已有三个创新综合体内涵,增强创新能力,服务产业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结合卧龙中央研究院、华孚时尚网链总部等项目,推进电气电机及驱动装备产业、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时尚轻纺产业等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

(四)积极探索实践,建好体制改革先行区

1、完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完善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机制,围绕科创大走廊建设、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整合各部门力量,统筹区域各级科技资源,聚焦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研究制订“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定期分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建设情况,促进资源衔接和高效利用。

2、强化科技创新评价考核。以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为指引,形成区、乡镇、企业三级科技网络,促进各项创新工作指标落实。强化目标考核,及时掌握各项指标进展情况,深入了解指标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总结,全面分析,切实抓好落实。探索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考核体系,加大相关指标考核力度,做好督查落实。

3、探索精准化激励机制。贯彻即将出台的省科技新政50条,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探索精准化激励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科技补短板政策,侧重奖励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利产业化等工作。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探索政策资金从“申报达标制”向“竞争分配制”改革,对创投研发项目实行择优资助,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