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怎么写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的文章,欢迎参考和借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地球运动
1.地球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②周期:一个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4秒。
③速度:⑴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0,地表其他地角速度相等。
⑵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0。
④地理意义:⑴产生昼夜交替现象。⑵产生时差时。⑶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转,北右,南左。
2.地球公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
②周期:一个恒星年,为365日23小时9分10秒。
③速度:近日点速度比较快,远日点速度比较慢。
④地理意义: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⑵昼夜长短的变化。⑶产生四季的划分和五代的形成。
3.时间早晚判断: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京都相差15°,时间相差一小时。
4.时差计算:①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
②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
5.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①春秋分:⑴全球昼夜平分;⑵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夏至日:⑴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昼,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⑴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夜,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简易天气系统
1.锋面
冷锋
暖锋
大气系统图
雨区位置
峰后
锋前
大气特征
过境前
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
雨雪天气,伴有强风。
连续性降水、雾。
过境后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转晴。
气温高,气压低,天气转晴。
天气实例
春季沙尘暴;
夏季暴雨;
冬季寒潮。
2.气旋
天地系统
低压(气旋)
高压(气旋)
示意图(北半球)
小结(北半球)
风向:东部:偏南风;西部:偏北风。
多阴雨天气;
逆时针辐合。
风向: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
晴朗、干燥;
逆时针辐散。
台风:有强风、暴雨、风暴潮引起。
伏旱;寒潮。
三.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
名称
分布
冷热干湿性质
移动规律
极地高气压带
冷、干。
出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之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相反。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暖、湿。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热、干。
东北信风
凉、干。
赤道低气压带
热、湿。
东南信风
2.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成因
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
所处纬度最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中西部地区。
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常年炎热干燥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暖湿润
温带季风气候
四.洋流
1.洋流的分布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⑴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⑵大陆沿岸地区的气候:暖流增温加湿;
寒流降温减湿。
②渔场:⑴寒暖流交汇处:北海、纽芬兰、北海道渔场。⑵上升流:秘鲁渔场。
③海洋航行:顺(逆)洋流而行,可节省(浪费)燃料和时间。
④海洋污染:起到稀释和扩散作用。
五.褶皱,断层与地表形态及水循环
1.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分为海陆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2.地表形态
①内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②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③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
④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期中内力作用奠定基型的基本格局,起着主导作用。3.褶皱和断层
①褶皱是指地壳运动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其中有两种机泵形态,向斜和背斜。
褶曲基本形态
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地貌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一般:山岭;
地形倒置:谷地。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两翼岩层较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一般:谷地;
地形倒置:山岭。
②断层是指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六.三大岩类间的互相转化的示意图
①岩浆活动②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知识摘要
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
3.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地球内部
1、地壳
(1)分层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2)结构特征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岩石圈
1、范围
2、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篇二】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灾害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及时组织大家做好抗台风工作。
暴雨涝灾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旱灾防御措施:
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
②种植耐旱作物;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做好防寒准备。
知识摘要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