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妙笔绘田园乡村”活动总结

| 泳潼

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历时五年,走出了一条乡村与都市交相辉映、协调发展的“江苏路径”,聚焦特色田园乡村,举办第二届“丹青妙笔绘田园乡村”活动,正当其时,十分必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丹青妙笔绘田园乡村”活动总结5篇,以供大家参考!

“丹青妙笔绘田园乡村”活动总结

“丹青妙笔绘田园乡村”活动总结1

牢记“国之大者” 保障粮食安全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该行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累计投放贷款2亿多元,持续加大“引粮入漳”和“北粮南运”支持力度,全力保障疫情期间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市场稳定。积极组织对全市储备粮及加工贸易企业、种子公司等开展粮食生产形势、收购资金需求情况的专项调查,掌握一手资料;坚持早调查、早测算、早准备,精准掌握企业资金需求和市场价格变化,提早完成春耕备耕及储备轮换客户贷款审批、投放工作,备足种子储备、轮换收购资金,做实资金供应全流程监管,切实维护粮食市场秩序。

补短板增质效 提档文化旅游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该行立足土楼提升工程、历史文化街区及自然景观工程等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累计授信12.2亿元,先后投放8.75亿元贷款,大力推动县域旅游与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其中,龙海月港身为海上丝绸之路起航港,“海丝”文化遗存丰富。然而,伴随着景区运营,老旧片区内逐渐出现河道淤积、设施落后、配套老化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城镇发展。面对形势所需,该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客户心连心”服务理念,第一时间主动对接老旧片区高质量发展新规划,成立项目攻坚专班,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合规办贷、风险可控”的原则,加强与政府、企业会商,将能产生现金流的场所租赁等整体打包立项、协同推进,盘活项目运作,有效推动龙海整治蔡港河、修复五板桥、拓宽古街路面,优化城乡发展面貌,服务片区更新改造,提升城镇功能定位,带动周边居民就业,走出一条以旅游景区为依托、“造血”“输血”并举的造福民生新路子。

深化污水治理 共护生命之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污水的排放量随之剧增,水体污染日渐严重。为尽快改善城镇、农村水环境,该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紧紧围绕漳州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规划,以河流流域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等为重点,累计授信51.41亿元支持14个污水处理项目,覆盖市区、龙文、龙海、长泰、华安等多个县区。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贷款期限长、利率低、资金稳定等显著优势,将水利建设、城乡一体化贷款模式作为主要切入点,及时了解政府污水治理的发展思路、规划,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升办贷质效,加大对九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支持力度,已投放16.07亿元支持新建或修复污水处理站约685座、铺设污水管网总长约4110km、最高日污水处理总规模达2.72万m3/d,有效解决全市各地污水的排放、收集与处理问题,极大地减少各种污染物的入河量,助力提升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并持续提高污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减轻河道建设与管理压力,擦亮“水利银行”品牌,助力打造漳州现代化滨海城市。

服务特色产业 发挥带动效应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该行紧紧围绕推动特色现代农业“1122”工程,加大食品、蜜柚、茶叶、水仙花、兰花等特色产业支持力度,着眼数字经济、现代流通体系等新产业新业态,累计授信2.66亿元做精做优做强漳州特色产业,加快推进漳州农业现代化。特别是,由于漳州当地缺乏具有规模效益的交易集散地,加之尚未建立完善的商业化采购体系,导致农副产品品牌竞争力远不及临近地市,建立一套农产品现代流通供应体系已是迫在眉睫。漳州晟发贸易有限公司、漳龙外贸集团有限公司等本地重点企业,立足供应链、服务产业链,上控资源,中强服务,下拓网络,通过资源整合、模式创新等方式,正逐步打造木材、天然橡胶及海产品等涉农产品的全程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在获悉相关情况后,该行主动融入漳州现代贸易业发展战略,积极对接企业需求,及时提供融资融智,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落实减费让利 办实惠民利企

减费让利“实打实”,纾困减负“有温度”。该行积极回应市场主体的痛点和难点,扎实贯彻落实减费让利各项惠民利企政策,主动强化政策执行,共累计为客户减免利息费用、免收开户费及账户管理费等多项服务费用合计13.74万元,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将减费让利政策落到实处、让利于民,充分履行政策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社会责任。

“丹青妙笔绘田园乡村”活动总结2

2022年杭州亚残运会火炬《桂冠》书法古朴厚重、苍劲有力,这样一幅令人大为震撼的佳作,正是出自余杭区肢体残疾人王渊鹏之手,身残志坚的他,以坚毅之心与命运做斗争,把才情寄诸丹青,将奇迹融入翰墨,在艺术的世界里开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其书法作品在全国及省市各类大赛上共获得各类奖项近百次,部分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收藏。

不向命运屈服,用自强与正能量书写出精彩人生,离不开温柔贤惠的妻子张秀英,给他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与精神上的支撑,夫妻间多年以来伉俪情深,张秀英一直悉心照顾着王渊鹏的日常起居生活,两人用多年的相依相伴,诠释着爱情“最美的模样”。

是残疾人,却也是助人者,王渊鹏夫妻二人相助在急难,守望克时艰。今年3月,因为疫情,余杭仁和街道永胜村全村3300多人全部外出隔离。与王渊鹏、张秀英夫妇一起撤离的是同村80多位老弱病残者,多数老人只习惯讲方言,王渊鹏、张秀英夫妇本该是需要社会关爱帮助的弱势群体,然而他们不但没有给社会造成负担,反而反哺社会,力所能及地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贡献着自己的“光热力量”。他们主动调取了隔离人员信息,一个个地打电话过去问候,将他们的燃眉需求放在心上,帮助他们和工作人员沟通,用声音传递力量,安抚着村民们焦虑的情绪。

在无助和恐慌之下,在疫情防控最紧要的时刻,他们夫妻二人在黑暗里用善举为这些老弱病残者亮起温暖的“一盏灯”,给予他们信心和希望,陪伴着他们一起度过隔离期,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助力着这场特殊的战“疫”。“以前我们有困难的时候受过很多人的帮助,这次仁和街道疫情严峻、十分揪心,现在人人都在为疫情而奋战,咱虽然是残疾人,也很想与大家一起风雨同舟,尽点绵薄之力回馈社会。”王渊鹏夫妻事后这样说起道。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几十余载风雨相伴,留给彼此的是相互理解,默契携行。他们夫妻二人是特殊的“逆行者”,用回馈社会的大爱之心、身残志坚的顽强意志与休戚与共的责任担当,为伉俪人生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

“丹青妙笔绘田园乡村”活动总结3

执好坚实堡垒之“妙笔”,绘就乡村振兴的组织“画卷”。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这些年,笔者去过很多村,发现凡是发展得好的,都有一个好支部、好书记。“乡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基层党组织是一切组织和工作的核心,是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质量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的未来前景和发展方向。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抓紧抓好重点任务落实,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建设,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以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为统揽,把拓展村级组织阵地功能、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突破口,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着力建设群众平时看得见、有事想得起、发展离不开的坚强战斗堡垒。

执好筑巢引凤之“巧笔”, 绘就乡村振兴的人才“画卷”。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只有下好人才振兴“先手棋”,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清泉活水”。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各地农村人才资源已较难满足“人才振兴”的需要,亟待引进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为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注入人才动力。因此,要打好乡愁牌,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等实用型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大展身手、建功立业;要培育乡村振兴的党员骨干力量,注重从致富能手、农村青年、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发展党员,发挥“头雁”作用,让村级带头人在乡村振兴中“唱主角、挑大梁”;要组织和动员“土专家”“田秀才”开展名师带徒、专家带团活动以及技术骨干培训。同时,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培训讲学及建设“人才驿站”等方式,大力引进各类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执好特色优势之“神笔”,绘就乡村振兴的产业“画卷”。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实现生活富裕是农民的基本向往,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要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打造“金色产业”——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拓展乡村多种功能的深度和广度;要紧贴优势特色产业,持续推进“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推动农业精细化、品牌化、园区化发展,全力打好种业翻身仗,优化各地优势特色种业资源利用;要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居民俗、康养基地”等新产业,拓宽农业增收渠道,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则百姓富。只有做大、做强、做优乡村特色产业,才能保持乡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丹青妙笔绘田园乡村”活动总结4

业以才兴,致村庄发展者在人才。

陈绪彬和他的伙伴们筑梦乡村,捧现的是对乡土的挚爱,追逐的是这片大地释放出的厚重文化。

“陈总,龙庵村北村标上的祝兹故里,陶花源记的陶字,是笔误还是有其他的含义?”我问到。

“陶花源的陶字不是笔误,是我们在区乡村振兴工作队(社区治理工作队)办公室主任孙波的启发下梳理出来的。”陈绪彬笑着告诉我。

原来,龙庵历史悠久,是祝兹侯故里。

陈绪彬介绍,祝兹侯陶花源文化村的理念来自于这片土地上曾经的祝兹侯国。据史料记载,祝兹侯国西汉高后(吕雉)八年五月设置,封吕侯昆弟吕荣为祝兹侯,都址在今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龙庵一带。

据《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吕荣为祝兹侯”,《史记•王子侯者年号表》记载:“祝兹侯,延,祝兹侯国除”;《水经注》记载:“胶水经祝兹县,故城是也”。据考证,祝兹为西汉侯国城邑,属琅琊郡,位于今天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龙庵村及周边地域。祝兹侯古国渊源流长,汉文化及古陶瓷文化底蕴深厚,陶瓷制作传承流传久远,村东龙荆沟有古窑遗址,周边地域曾有大量古陶瓷出土,其蕴含的厚重文化符号可深入挖掘、充分利用。

前年,在龙庵村调研乡村振兴工作的青岛西海岸新区乡村振兴工作队办公室主任孙波,在同陈绪彬一起研讨复兴龙庵陶瓷文化的时候提出,要挖掘祝兹侯古国的陶瓷制作技艺,把龙庵打造成为新时代齐鲁大地发展陶艺制作的“陶花源”。之后,陈绪彬和伙伴们就围绕这个发展定位和目标忙碌起来。

龙庵村所在地域为西汉祝兹古城旧址,祝兹汉文化和陶瓷文化底蕴深厚,周边区域有大量古陶瓷出土,尤以汉代古陶为多。陈绪彬做为祝兹汉文化和陶瓷文化传承人,以发掘和振兴地域文化为己任,以青岛祝兹侯陶艺民俗文化村建设为切入点,精心打造乡村文化小院,全力培植陶花源文化部落,深挖六汪镇及西海岸新区文化元素符号,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经济振兴,汇聚多方力量,齐心复兴陶瓷文化。

“丹青妙笔绘田园乡村”活动总结5

享誉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祝兹旱稻”,是陈绪彬和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攀高结贵”,与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深度合作进行旱稻研究的成果。

陈绪彬和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落户六汪镇龙庵村发展高效农业之后,为了让乡村振兴战略在希望的田野上落地开花并生根结果,便带领乡亲们探索粮食种植方向,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专门开辟了十多亩土地,进行旱稻种植试验,在大地上描绘新的种植画卷。

陈绪彬多次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拜访,把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旱稻种植试验的诉求向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李继明等做了细致的倾诉,引起了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高度重视。于是,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第一时间”向龙庵村派出了旱稻项目组,实地进行考察调研,为旱稻种植试验验奠定了基础。

项目组通过调研,肯定了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旱稻种植试验前期所做的富有成效的工作。本着助力乡村振兴的共同目标,双方决定开展深度合作,在六汪镇龙庵村建立祝兹旱稻试验田,专门开展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培育的旱稻新品种种植试验。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指定旱稻科研人员殷会德,作为旱稻种植试验项目的负责人,进行联系和技术指导。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帮助下,祝兹旱稻试验田旱稻种植实验顺利推进。

祝兹旱稻试验田选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提供的旱稻品种进行种植实验。2021年,循着“让老百姓轻轻松松地种旱稻,同时从中获得经济效益”的方向,负责实验的团队从旱稻种植的播种、除草入手,全面发力,进一步探索出了一套更加成熟完善的操作规程。据了解,这套操作规程,将更加有利于旱稻种植的进一步推广,为乡亲们的种植旱稻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可以复制的更宽广的路径。

2021年金秋时节,在祝兹旱稻试验田种植的20多个旱稻品系之中,筛选出6个抗倒伏高产旱稻品系。据科研人员现场估算,3个旱稻品系亩产可达1000——1200斤。以此为标志,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与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龙庵村合作种植的旱稻新品种,在祝兹旱稻试验田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更具深刻意义的是,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与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取得的旱稻种植试验阶段性成功,可以打破传统小麦与玉米接续种植的模式,实现小麦、旱稻“两作两收”双主粮模式,让当地父老乡亲在夏季麦收后,在农作物种植上有了新的选择空间,实现“麦稻”两收,助力乡村振兴向纵深挺进。山东电视台、青岛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做了重点报道。

离开龙庵村时,我的耳旁回响着乡村振兴的铿锵鼓角,鸣奏着陈绪彬和团队助力乡村振兴的和美乐章。

20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