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传统文化心得

| 新华

总结传统文化心得篇1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总结传统文化心得篇2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精神支撑,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如何做人做事的思想,尤其是儒家提倡的君子人格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换言之,共产党人应做现代君子。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弘扬传统文化,永葆共产党人本色,就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永葆共产党人本色必须弘扬传统文化,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价值观。

弘扬传统文化,永葆共产党人本色,就要提升人文道德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生智慧、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因此永葆共产党人本色必须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共产党人人文道德素养。

弘扬传统文化,永葆共产党人本色,就要践行民族优秀传统。践行美德和礼仪、包容精神、不懈的探索精神、清正廉洁的官德、无私无畏的价值追求等,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精神家园里最重要的内容。因此永葆共产党人本色必须弘扬传统文化,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含的现代性力量,争做中华传统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

总结传统文化心得篇3

中国传统文化我与中华传统文化携手。在不少作文里,作者们为中华民族永不改变的传统文化拼命呐喊,竭力控诉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

我与中华传统文化携手。在我国传统节日里,我“遥望”古代诗句而感慨。传统文化在我的脑海里似乎已转化成了一串串饮食文化的符码,为我品尝中华“小吃”划定了时间表,我津津有味的咀嚼着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察觉得到它的存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我知道吃汤圆的时候又到了。“汤圆呢?今天可是元宵节啊!”餐桌上的面包既让我惊讶又让我纳闷。汤圆汤圆,就是一大家子人要团团圆圆的意思。传统文化在不同的节日里,用不同的东西告诉我们。它没有消失,就像大家春节一家要团聚在一起,吃着年饭。

不同的人用它们不同的眼光看待它,它的重要性也随之改变。传统文化不仅是流动时间的凝固剂,更是民族个性的烙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用自己的个性情感,仿佛群体无意识般地充实着传统文化。内敛含蓄,善良仁义,乐观信赖,天人合一……这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一路走来,不同时代的人们赋予了它不同的形式,有的至今为人们所熟知,有的已湮没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而现在的我们,尽管奋力追溯着一切传统文化的习俗,争相效仿,但同时并存的,却是日渐冷漠的人情,有的人可以为了工作利益而挤压出更多的时间,却从不为自己的亲友,家人甚至是自己的心灵留一点空间。渐渐地,他们看不见世间的大象,听不到世间的大音,他们与传统文化分手,他们与人间真情绝缘。我们回忆着传统文化,那我们何时能回味传统文化呢?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我们所谓的玫瑰,如果换一个名字,不也一样芳香吗?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传承,但花谢了无关紧要,我们所必须做的,是让那余香渐飘渐远

总结传统文化心得篇4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今天,就让我给你介绍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吧!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重五、端阳、端午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这天,家家户户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人们在这天还要悬菖蒲、洒雄黄水、挂艾枝、喝雄黄酒,杀菌防病。传说端午节源于屈原。他是楚王的大臣,他倡导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反对,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屈原悲愤,写下了绝笔之作《怀沙》后,投汨罗江身亡。他死后,有人打捞他的身体,有人投饭团,后来怕饭团被蛟龙吞食,就用欄叶抱起饭团,投下汨罗江,这就成为今天的粽子。

我家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呢!因为要吃粽子,所以妈妈要包粽子。首先把糯米用欗叶包成一个三角形,角要尖,然后放入3-4颗大红枣,用欗叶裹紧,系上五彩绳,一个粽子就做好了。妈妈一个个地做着,汗水无声的落着,终于,把粽子都做好了。接着就开始煮粽子,一般要煮一、两个小时才会又香又糯。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锅盖,阵阵粽香向我袭来,我尝了一口,啊多么美味的粽子啊!这是妈妈用辛劳的汗水为我制作的美食,我永远都不能忘怀。这就是我家的端午节!

祖国的传统文化像一座宝库,我像只小蜜蜂在这宝库里尽情采集。

总结传统文化心得篇5

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写得情真意切,富有哲理。读后,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体会到“爱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的深刻含义。

散文一开始,老舍先生就明确地告诉读者:“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读罢全文,就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养花的过程中,老舍先生的“喜”是爱,“优”是爱,“笑”是爱,“泪”还是爱;是爱的力量使他坚持不懈,并享受到“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乐趣。一个贯穿全文的“爱”字,很有启发性。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对某事物充满了爱的感情,那么这种爱就是追求的动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面临多大的阻力,都会锲而不舍,追求到底。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以前我不爱读书只贪玩,拿起书来就昏昏欲睡,玩起来就忘了一切,因此,学习成绩始终稀松平常,尤其是作文总是干干巴巴那几句话,只能混个及格的水平。后来,在老师和父母的引导下,我逐渐懂得了知识的重要,对书产生了爱的感情,而且越爱越深,有时读起书来会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因此,学习成绩,尤其是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人问我其中的奥秘是什么,我就会告诉他:爱,爱读书,爱思考。你看,老舍先生爱花,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鲜花的飘香;我爱书,用勤奋的努力换来学习成绩的“步步登高”。

由此我又想起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故事。他从小就爱观察小蚂蚁,不知厌倦。中学时,他更对生物着了迷,采集到的昆虫标本多得双手拿不住了,就用嘴叼着带回家。父亲执意让他在大学学医学经济,可到头来他还是转学了生物。毕业后,又不辞千辛万苦,随海船周游世界,采集标本,研究生物的演化。爱的力量激励他追求。爱的`心血孕育出成功之果,他终于写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巨著《进化论》。还是达尔文说得好:“爱自己的事业吧!爱,能使你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取得事业的成功。”

爱就是动力,就是《养花》一文给我们的启示。爱知识,爱自己的事业吧,因为爱的感情是扬起的帆,荡起的桨,使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总结传统文化心得篇6

“五道”并驰跑上“乡村振兴”高速路

“十四五”规划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接续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加快推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2018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来,乡村振兴“五道”并驰,基层干部此时当结合“十四五”规划,再细化具体措施,带领农村群众跑上“乡村振兴”高速路。

走产业兴旺之道,跑上“质量兴农”高速。农村产业发展是城乡融合创新发展,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发展“互联网+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两年来,农村农副产品数量已经达到极大规模,市场销售也实现了多线多点。当前,产品质量已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也是赢得消费者的关键因素。农村群众要实现持续致富,做好质量文章是关键。基层干部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农副产品质量提升上来,指导群众把好田间地头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高质量方能赢得市场认可,从而使产业长久兴旺。“十四五”规划强调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层干部在推进产业兴旺中,务必将粮食生产融入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建设智慧农业。

走生态宜居之道,跑上“绿色发展”高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要把乡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实施垃圾、污水、河湖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是绿色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经济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基层干部要抓住绿色生态这个关键,在科学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中,构建绿色发展格局,着力打造符合本地特点的生态旅游产业,从而实现和增加乡村旅游经济收入。同时要继续用好国家在土地和信贷方面给予扶持政策,继续在招商引资中探索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参股经营方式,激活更多内生动力,以“原山原水原乡人”来盘活“原生态”,高质效推进农村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走乡风文明之道,跑上“文化兴盛”高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十四五”规划中强调了“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基层干部要抓好两者的有效融合,要充分认识中华文化根植于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要认识乡村是中华文化最广阔的地域载体。乡村文化振兴,乡风文明是重点。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要一边挖掘一边普及宣传。同时要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乡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新气象,并由此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是经济上的富裕,也是文化上的充实。只有物质和文化都得到振兴,农村乡风文明、文化兴盛才能更好体现。

走治理有效之道,跑上“乡村善治”高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十四五”规划要求深化农村改革,从土地要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土地征收、“三权”分置等方面,以改革治理的实效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基层干部务必将农村社会治理和经济治理有效融合,更好地实现乡村高水平的有效善治。目前,乡村治理水平已经得到较大提升,但还需要完善乡村经济社会治理一系列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工作制度。同时,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施行治理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只有把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效能,才能为全面小康的农村社会提供高水平法治保障,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走生活富裕之道,跑上“安居乐业”高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目标。当前,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广大农村群众来到了“十四五”新征程的起点,将开启乡村富裕的新生活,新的奋斗将是乡村振兴的奋斗。基层干部要适时把握宣传和教育时机,教育广大农村群众善享富裕的同时要心存感念,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看得清光明的发展前景,自觉维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主动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应有的力量。

总结传统文化心得篇7

关于中国文化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 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总结传统文化心得篇8

4月2日下午3点,我们一行五人乘坐单位的专车前往南京居美馨文化教育培训中心,一进培训中心的大门,只见门口有好几位老师躬身站着,又是鞠躬又是问好,我感到甚为惊讶和不习惯,觉得他们也许是出于礼貌而已。

签名、报道、找宿舍、领学习教材,均由辅导老师引领,我被分在第四组,辅导老师是来自镇江的尹小溪先生。瘦高个,1米80的个子,脸上的微笑没有停止过一刻,让我们倍感亲切。

我们这期学员班,共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56家企业的160名学员。有企业老总,有企业中层干部,还有普通员工,有20来岁的刚参加工作的姑娘小伙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同志。

由于是封闭培训,所有员工一律不许无故离开大门一步。我们宿舍四个人:淮安人陈宝国,哈尔滨人王云鹏,石家庄人王建斌和我。大家每天必须在六点起床洗漱,而我最懒,每天都是舍友呼了几遍仍然无动于衷,非要等到尹老师推门来呼我起床才起来。

早上,全体学员到教室齐颂《弟子规》和《孝经》,再去食堂用餐,用餐时需齐颂《感恩词》: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仁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劳作,感谢大众信任支持。听老师解释,该培训中心粮食均来自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热心赞助,所以请大家用餐必须择量而行,避免浪费,听老师这么一说,学员们均把碗中的米饭等吃的一干二净。

这几天,集中学习了台湾人蔡礼旭老师的《如何经营幸福人生》(录像)、台湾人李泳杉老师的《21世纪的健康饮食》(录像)、中央党校教授刘余莉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录像)、中心张晓东老师的《百善孝为先》等课程,还聆听了中心靳雅佳老师的用音乐感悟孝道的课程,老师边唱边讲解人生、社会与家庭,歌曲《父亲您辛苦了》、《母亲您辛苦了》、《丈夫你辛苦了》、《妻子你辛苦了》、《跪羊图》等无不催人泪下。海南省海口监狱的沈芝梅警官和南京德国独资的菲尼克斯公司李慕松总裁的精彩演讲,也赢得了学员们的阵阵掌声。

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在这个良心大大地被撕咬被刀割被蒸煮的今天,我们拿什么奉献给我的家庭、社会、国家?

人生不外乎三情:亲情、爱情、友情。因为利益的鬼使神差,我们的友情变得有些刀光剑影了,我们的爱情变得有些呼天抢地了,我们的亲情变得有些捶胸顿足了。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社会是个赤裸裸的金钱社会,那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唉,我无言以对。

记得新加坡有个作家说过我们对月亮上有啥有啥很了解,却对隔壁邻居姓甚名谁一无所知。这是社会的整体的情感日渐冷漠、提防、猜疑造成的,今天学雷锋的人仿佛成了新新人类,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稀奇了。这是为什么?

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炒股。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这些民间的早些年的顺口溜,反映了什么?温家宝说现在一些人经商和做人都缺乏道德,大家为人处事一定要讲道德。

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你为人子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和谐社会在我们的祖先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那里早就期望了,老夫子希望的社会:人们和睦相处,国家安定团结,社会是个大同的社会和谐的社会。

而如今,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怎么做?指望别人还是放下包袱自己从头开始,从当下开始,我们每个人自己心里有数啊!

总结传统文化心得篇9

提到传统文化,不少人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三纲五常”。这“三纲五常”也收录在《三字经》里:“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三纲五常”便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占据绝对地位的伦理道德准则。我们并不否定这一伦理道德观念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已被打上了封建政治统治的烙印,尤其是那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成了维护封建统治最有力的武器,变成了束缚人性的最大枷锁,但我们决不可否认儒家的这一伦理道德规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所起的巨大作用。

就如同《三字经》一样,个别之处也许与现时格格不入,但《三字经》里的精粹之言,那“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那“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三字经讲要》在序中称“《三字经》之内容涵盖甚广,有教学之要、读书次第、历史沿革、天文地理、学行典范等等,堪称是一部‘国学简要索引’,或者叫‘中华文化小百科’。”读《三字经》,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 诵读《三字经》,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青基会在1998年初成立了社区文化委员会,由著名学者陈越光担任主任,负责组织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而在此之前,1994年我国台湾省台中师范学院的王财贵教授,已开始推行“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他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活泼的、开放式的,从伦理到自然科学,它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它能教会我们思考,开发人的思维宽度。同样,让孩子们在少年时代就背诵这些经典作品,不仅能提高孩子的素养,还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爱学,会学,掌握好的思维方式。”“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刚推行时,科技部研究中心进行了评估,结果是:94.2%的家长和100%的教师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三字经》行文大致以谐韵编写,三字一句,四句一组。每四句就像是一首歌,学生易于诵习,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津津有味。诵读《三字经》,可以让学生接触经典古文,尽管学生对其有些内容不能完全理解,但正处于记忆力和直觉力的发展期的预备班的学生来说,背《三字经》对他们来说却是毫无障碍,相反可以很好地训练他们的记忆力。《三字经》是多方面知识的浓缩,具有巨大的价值。学生可以在诵读中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端正品行,受益终身。最主要的是可以引领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解读《三字经》,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字经》内容包罗万象,义理深奥,反复诵读,仔细解读,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明孝悌 知礼仪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礼仪大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仁爱孝悌的传统美德。《三字经》中 “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以礼相待的典故,就深刻的反映了这一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常常会忽略亲情。呼唤亲情,既成了人们心灵的渴求,也是对传统的回归。如果孩子懂得孝悌,就能让家庭添几多情趣,多几许温馨。再者现代社会讲究合作意识,合作需要双方融洽相处,融洽相处的内因便是中国传统强调的“礼让、谦虚”。而不少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理,一旦固定,要想让他们成为长期合作伙伴,恐怕很困难。因此,在独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数的当今社会,培养学生“明孝悌、知礼仪”的美德尤为重要。《三字经》朗朗上口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深入浅出的语言表现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字经》中那些浅显的小故事更易被学生关注,接受其蕴涵的做人道理。

(二)、好读书 读好书

读书使人明智,大凡成功之士,都喜欢读书。古有欧阳修枕上、马上、厕上读书,成就一代大家。近代林纾嗜书如命,以“读书则生,不则入棺”八个字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康有为把林纾与严复并列为当时最杰出的翻译家,称赞说“译才并世数严林”。《三字经》里有许多内容就是教导学子要好读书:“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三字经》里选取著名典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告戒学生要好读书,只有好读书者方能成为有用之才,而这一点也许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支柱。

但是仅是好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苏东坡说得好:“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书之富如大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岂能尽取,但得其所欲求尔。”《三字经》也提倡学子读好书,尽管文中没有一句话明确此义,但是书中罗列了许多著名典籍:“四书六经”“三易”“春秋”等无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些书凝聚了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作者罗列这些书实际上向莘莘学子推荐了一批好书,意图就是引导学子读好书。而学生在学习“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到“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这一部分时,可以直接了解中华传统典籍,初步认识一些大家。教师适当的引导,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经典之作深入探究的好奇心。例如,在讲到“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教师可以将课内学到的《论语六则》和常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色厉内荏”等内容串联在一起讲,让学生觉得这些作品并非高不可攀,鼓励学生走进原著。

在解读《三字经》“好读书 读好书”的内容时,实际上还帮助确立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的观念。

(三)、读历史 知兴衰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不能说了然于胸,也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三字经》仅用288字把中国各朝各代的演变一一道来,简约明晰,学生只要背出这288字没,就能对中国历史如数家珍,同时这288字,还言简意赅地总结了历史兴衰的原因,尤其是一个朝代走向衰亡的原因。如“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概括了周朝衰败的原因,如“至崇祯 阉祸后 寇内讧 闯逆变 神器终”一针见血地指出明朝灭亡的缘由。

以史为鉴,学生读历史,知兴衰,可以使自己更加明智。

(四)、效榜样 有作为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身上所具备的品质及他们的成功,最能引起学子的共鸣。《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从“温席的黄香”到“让梨的孔融”,从“八旬梁灏大廷夺魁”到“天才少年祖莹、李泌”,这些榜样都十分明确地告戒学子:向他们学习,就能有所作为。事实表明,少年人往往把爱把榜样作为模仿的对象,以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举手投足。学生读完《三字经》,认识了古代道德典范和古代勤学好学之士,无形中会以他们为榜样。

如今,繁重的学业压力,使得一部分学生心生厌学念头,而《三字经》中那种积极入世,鼓励莘莘学子奋发有为的基调,无疑一贴清醒剂,给学生带来振奋。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积极“入世”的思想, “积极进取”情怀,就如“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所要求的,可以鼓励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之时,积极进取。

三、品读《三字经》,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品读《三字经》,可以从体验感悟着手。体验感悟可以分三步,每堂课学生要有学习启发,每一阶段学生撰写学习感受,整本书学习结束后,学生畅谈学习收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三字经》的精髓,读懂书中的精神内涵。真正读懂《三字经》的学生应该能把《三字经》中的要求付诸行动,以行动去体验,并努力使之成为自觉行为,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点来说,《三字经》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当我们翻开《三字经》,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时,我们更加理解编者了凡在《三字经讲要》中“希望能协助‘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成就其学问与人格,将来长大后真正有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能力与热忱”。

总结传统文化心得篇10

中国有很多传统文化,比如,剪纸、品茶、春节、放鞭炮、舞狮子等,我最喜欢的传统文化就是过端午节了。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都要吃粽子,有的地方还进行赛龙舟的活动。这天,奶奶买了很多粽子。我剥开用叶子做的粽子皮,里面是糯米和红枣,吃在嘴里软软的,黏黏的,甜甜的,非常好吃。我家还买了用五彩线编成的粽子和公鸡,挂到门上,听说这样可以避邪。

我想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我上网寻找答案。原来,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他为国尽忠,却遭奸臣毁谤陷害,被迫在五月初五这天含恨投江自尽。人们得知后,纷纷划船追赶拯救。大家争先恐后,就演变成后来的赛龙舟。为了保护屈原的尸体不被鱼吃掉,人们用竹筒装糯米饭投入江中,后来渐渐改为用粽子包裹,再用彩线缠绕,形成了粽子。人们对屈原如此敬仰,不仅是敬仰他的文学造诣,更敬仰他的忧国忧民、磊落坚贞、大义凛然的嵩高品质。

还有一些节日也是为了纪念古代的人物,比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文公的臣子介之推,七夕节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要将它们发扬光大,传遍世界。

39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