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年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心得(10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但是我还是最喜欢除夕。
每到除夕那天,鞭炮齐鸣、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热闹非凡,每个人的脸都洋溢着欢乐的欢笑。
每年只有这时候,全家人才能聚集一堂,围在一起欢乐地吃年夜饭。鸡鸭鱼来了,饺子也都跟着后面跑上了桌。但是我们只吃饺子,都没有人搭理小鸡、小鱼了,因为有一个怀着孕的“饺子的肚子里藏着硬币,和它们一起来到了餐桌上,它更受欢迎。我们吃呀,吃呀!都撑得不敢动了。但我还是想再多吃一个,再多一个。只为了那个小宝宝——你到底在哪呢?突然,“啊,我的牙!″我心里暗叫。我连忙吐出一看,是饺子的小宝宝――硬币。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全家人也都为我高兴。祝福我明年一定会有好运气。
饭后就是全家人的娱乐时间,大人们在屋里打牌、看联欢会。今年的.春晚很丰富,有唱歌、有小品、有跳舞……小朋友们则到外面欣赏除夕的夜空,感觉格外美丽,有好多的“流星"——那是人们放的烟花。我们都在许愿,和着震耳欲聋的鞭炮的伴奏,除夕夜就变得更热闹啦!
这一年的除夕也让我更加爱上了过年。
贴门神这是几乎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做的,关于贴门神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传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位龙王总想偷吃玉帝的贡品,玉帝发现后狠狠地惩罚了它,可龙王依然屡教不改,于是,玉帝让两位身强力壮的天神看守大门,不让龙王再来捣乱。可是两位天神与我们一样要睡觉休息。于是玉帝想了一个好办法,把两位天神的画像贴在门上,从此贴门神的民俗就这样代代流传。
在我国的北方有一种习俗,就是吃饺子,饺子的谐音即“交子”,表达了人们对更岁交子,对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种渴望。而南方人则喜欢在大年的早晨吃汤圆,意味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圆圆满满,团团圆圆。人们还喜欢把一种叫“荠菜”的蔬菜与汤圆一块吃,“荠菜”有被称作“聚财”意喻在新的一年招财进宝,心想事成。
春节里,我们更少不了要放鞭炮来活跃一下春节时欢欢喜喜的气氛了。放鞭炮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侯,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到春节的时候就出来吓唬人,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用竹筒点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后发出非常大的声响,吓走了年兽,放鞭炮的'民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春节的民俗还有非常多非常多,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们吧!
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古国,它有几千年的历史蕴藏,它承载着太多太多的历史古迹,在这里,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民,弘扬着一代又一代的传统美德。
当我们还很小时,就被感染着孔融让梨的伟大的,高尚的情操,孔融给大的梨别人,留小的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奉献。
雷锋又是一位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他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精神是他一生的财富。他乐于做帮助别人的生活中的小事,可就是这一点的小事,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关心,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的人格,品质。
在这些伟人的事迹中,我们了解到,伟人他不是一夜成名的,他需要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展示他,来表现他,体现他内心的,由内而外的那种高尚品格,他们弘扬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传统美德,并将他们发扬光大,给我们乃至下一代更好的榜样,让我们有楷模的对象,让我们能更真实地领悟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所在,让我们了解它,去发现它,去挖掘它,甚至去弘扬它。
弘扬传统美德是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的一项重大意义的活动,它应该镌刻在我们的心上,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去发现它,了解它并且去弘扬它。
弘扬传统美德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切不能半途而废,只有一个有恒心,有毅力的人,才会有能力去完成他的使命即弘扬传统美德。
弘扬传统美德更需要我们有宽大的胸怀,不去计较,不去争计,不去比较,要知道,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的自身修养所养成的一种品质,它不是你去争,你去抢,你去比就能够有的,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一种品质的灵魂。
传统美德给我们社会带来了进步,带来了发展,它使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得以充分的体现,弘扬传统美德是我们现在,未来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种精神。
所以,在这里,我呼吁所有人都能够更积极,更勇敢地区吧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让我们的社会更精彩,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昆曲,起源于昆山,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唱腔,现又被称为昆剧。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诠尽一生,唱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叹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赞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今天,我和妈妈一起看了昆剧《顾炎武》,感触颇多,可以说这是顾炎武一生的诗意栖居。
每次去亭林公园的时候,都会看到那么一座须发飘飘的大儒雕像,他高大而神圣。这就是每个昆山人都引以为傲的顾炎武。顾炎武出生在明朝江东的名门望族,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在这座雕像后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就是顾炎武留下的旷世警言。
昆曲是我国的国粹,是昆山的骄傲。一个人,一段文。全剧由《思归》、《诀母》、《惊碑》、《对狱》、《论试》、《问陵》六出折子戏串起演绎了顾炎武的一生。其中第二场《诀母》最后一幕最为我感动,经历苏州屠城的顾炎武归家,大义凛然与母亲(其母后绝食殉国)诀别,忠孝不能两全的顾炎武泣涕着退场,走向更深刻更艰险的人生之路。
后来的《对狱》诠释了顾炎武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清廷的抵抗,面对中华文脉的断裂,他唯有用残存的生命续写文人的担当。而《论试》则是顾炎武思想的转折,面对妻别,紧接又遭遇弟子请辞,促使孑然一身的顾炎武重新思考自己与家、与国、与天下如何自处。
最后一幕《问陵》顾炎武向少年康熙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世纪叩问:何谓亡国?何谓亡天下?更是振奋人心。最终,他留下了一句旷世警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纵观全剧,顾炎武对家人朋友情深义重,但是他为了救护中华文明的残存碎片,舍弃小家,为大家,为了中华文明而奋斗了一生。这样的大家情怀,这样的大局意识更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而我们现在生活在时代的甘露下,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将优良的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生淡泊名利,凸显了一个真学者的品质;一生不倦奋斗,影响着代代仁人志士;一生博学于文,激励中华民族万千儿女。少年强则国强,为了祖国的未来,美好昆山的未来,我为伟大的顾炎武喝彩,为精彩绝伦的昆曲喝彩!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学习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要礼貌。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牵的牢。爱护公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礼貌和尊老爱幼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小时候,爸爸妈妈就一直教育我要礼貌待人,尊老爱幼。现在我不仅时刻铭记父母从小教我的基本礼仪,我还会尽我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每一次我们坐地铁,都会碰到老奶奶、老爷爷或者需要座位的人,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让给他们坐。尽管有时候我也很累,也很需要座位休息一下,一听到夸奖的声音,我会不好意思地说:“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那时候的累和困都会一扫而光了。有一件事情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和妈妈刚上地铁,就看见一位叔叔急急忙忙地下了车。我们在空下来的位置上坐了下去,一坐下去我就发现位子上有一个钱包。我想:一定是刚才那位叔叔遗忘的。我和妈妈急忙站起来,那时候地铁车门已经关闭,准备启动了。隔着玻璃,我看见那位掉钱包的叔叔焦急地在用手示意,意思是叫我们在下一站等他。我紧紧地捏着钱包等待下一站。到站一下车,我就看见掉钱包的叔叔。我们连忙把钱包还给叔叔。叔叔感激地接过钱包连声说:“谢谢!谢谢!”还从钱包里掏出一佰元,说要给我买好吃的以表示酬谢,被我们委婉地拒绝了,并说道:“这本来就是应该做的。”在回来的路上,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像即将到来的清明节,中秋节我们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过年的时候要贴对联、放鞭炮,到亲戚家拜年、吃饺子,最重要的是不管平时离得多远,在那时候都会不远千里的赶回来与家人团聚。还有很多的传统文化,都已渗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需要我们去发扬光大,去传承。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经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历经多年的流传,有了现在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由于无人能像钟子期那样了解我们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身很知道的人。一个“知音”里,就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词汇中,包含了多少中国的历史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期望能有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这样,和他一起走到白头也不分离。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没有堆砌的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由于它饱含着真情实感。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那样说起美德,孝顺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爸爸妈妈给了大家生命,教育大家长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大家应当感谢,应当报答。一篇广告,到今天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水,笑着对妈妈说说‘妈妈,洗脚!’”让我记忆犹新的,不仅仅是那个小男孩的乖巧,还有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至深的爱。他给了大家一个典范,一个让年幼的孩子尚有这样的感恩之心,大家又该如何做呢?
大伙应该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大学毕业,到一个公司面试。他走进大厅,看见地上有一张纸屑,来面试的人大量,却都只顾着我们的事,没有一个人捡起那张纸屑。于是,他走过去捡起纸屑,扔进垃圾桶里。就是这样一个举动,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并没有非常高的学历,却在这次面试中崭露头角,正是由于那一个小小的举动。”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大家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和爸爸、妈妈今年过了一个不一样的中秋节。那天我们带了好多好吃的,中午就来到了付家庄。远远望去海里还有不少人在游泳呢,原来准备在海边赏月的人还真不少啊!我也连忙换上了泳衣,飞快地跑进海里。海水果然不凉,我尽情地玩着,等着看月亮和月光下的海。
天渐渐的暗了下来,好像有点阴天,但月亮还是如约徐徐升起来了。我们一家人坐在沙滩上,一边看着月亮一边品尝着月饼。月亮刚升起来的时候是又圆、又大、又亮,但是渐渐的厚厚的云层遮住了月亮的脸。我有些急了,但也无可奈何,厚厚的云层就是不肯离开。这时爸爸为了安慰我,给我买了一盏孔明灯,我点亮了它,我在心里许了一个小小的愿望,爸爸、妈妈和我一起托着它,然后轻轻松开了手,孔明灯缓缓飞上了夜空,这时,爸爸告诉我孔明灯是诸葛亮发明的,所以它才叫孔明灯。我看着远去的忽明忽暗的孔明灯,心想如果我能坐着孔明灯飞向月球那该有多好啊!
这个中秋节,这个不一样的中秋节我会永远记在心中!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是给小孩子戴五彩线。五彩线是端午节的时候才戴的,听说戴五彩线可以祛病,在端午节后下第一场雨的时候必须把五彩绳扔进雨水中,让五彩线顺水流走),就能把人们的疾病带走。我们过端午节不但戴五彩线还吃粽子呢。说起吃粽子还有一段来历呢古代的时候有一位爱国人叫屈原,听到了自己的国家要灭亡的消息,他悲愤交加,心如刀割,他抱起一块大石头,从岸上跳进河里,沉到水底,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往河里撒了一些米,但是这些米被鱼看见了以后,都把这些米给吃了,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就用叶子把米包起来,它的名字叫粽子。人们把粽子扔进水中,鱼看见了粽子就不敢吃了。就这样,每到五月初五,吃粽子的习俗就流传下来……
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家也吃粽子,我和爸爸妈妈去买粽子,我们买了一大包,各种各样,粽子里的馅有肉的,有枣的,有豆沙的,味道有原味的,有甜的,还有咸的……我最爱吃肉的了,肉粽子里的肉大大的,非常的香。爸爸爱吃无糖的,妈妈爱吃黄米的,爷爷爱吃甜的,奶奶爱吃枣的。
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端午节。
今天,是我们开展假日小队的一天,也是我们寻访杭州传统文化的一天。
首先,我们到了南宋御街的一新坊,开始学习杭州话。我爸爸是志愿者老师,他念一句,我们跟一句。比如,“馋捞胚”、“葱包桧儿”、“油冬儿”、“口流水嗒嗒滴”……
紧接着,我们开始做陶艺。一开始,我们看叔叔做,他说要把陶泥放在一个磨盘的中间,而且要把它贴住,也不要让它转的太快,否则会把陶泥飞出几米远。终于到了自己做的时候了,我拿了一大块陶泥坐下,开始做。首先,我把陶泥浇湿,然后让它贴住磨盘,但我不小心把磨盘弄的飞快,我赶紧让它停住。结果,停住可不是一件好事!陶泥飞了出来,刚好砸中了我肚子,我疼的哇哇大叫。后来,我的手和身子都是陶泥,简直就是个陶人,都能进火烤了。但是,做成一个杯子还要很多工序,现在是泥坯,要将它晒干,再上色,还要上釉,最后用火烧,才能做成一个杯子。这种工艺就是和南宋官窑一样的。据说宋朝的经济占全世界百分之八十,我真为他们感到自豪!
最后,我们在杭州博物馆学了很多杭州老底子的知识,我这才发现,杭州到处都是传统文化。
看过这样一幅漫画,一位背着书包下学的小学生站在一个超大的嗽叭下面认真的竖着耳朵,听那喇叭中几乎是被努力挤出来的,极少部分的儿歌。我忽然意识到事情都在我无感觉中一点点的变化。
中国民间文化是最为丰富多彩的,最平凡而又最具传奇色彩的。而歌谣也大都传自于民间,童谣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学的童谣都是妈妈姥姥这两辈人教给的,而弟弟则很少有人教,大都是从超市买回的卡片和磁带上听来的。渐渐的发现,那熟悉的童谣已经都听不见了。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娱乐性质超强的时代,童谣理所当然应该传播得更广。而相反的是现代娱乐性质的宝宝选秀一类的活动也变成了成人化的,像流行歌曲,流行服装,都在儿童身上体现。而童谣则消失得无影无踪。问那唱“玫瑰花”的小男孩,会不会唱童谣,他肯定会说“童谣,是庞龙唱的吗?”我为之而痛心,而在痛心时也感到惭愧,我为自己不为保护中华民族文化努力而感到惭愧。那是我曾没有认真对待过中国文化,我对不住自己的中国心。
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从现在开始,去往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