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体会

| cwl2

梁家河,一个距北京1060公里的北方小村,一个因知青精神而为人熟知的红色高地。

40多年前,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这里,和2000多名知识青年一起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于是,青春的热火便燃烧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半个世纪过去,这片黄土地上的贫穷、落后和闭塞逐渐退去,唯独这个群体留下的特有印记愈加深刻,仿佛在黄土地里生了根。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这一段历史如此艰苦也如此厚重。当我们远离那个温饱堪忧的年代,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和知青们的峥嵘岁月时,不妨问问内心,到底什么样的经历才算是对得起青春?又该以怎样的姿态来怀念曾经的“梁家河”?

作为综合办公室的一名见习生,我的回答是敢于做先锋,羞于为过客,耻于当看客。办公室作为一个窗口,既要沟通上下左右,又要联络内外各方,手上的活儿千头万绪,件件无小事。几个月来,辛苦肯定有,吐槽也不必讳言,但一觉醒来后又总是像打了鸡血一样往前赶。理由很简单,没有人愿意当鸵鸟,是心中的阳光让我脚下充满力量。

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洗礼,但翻开《岁月》,历史全是细节。在遥远的梁家河,那里有让我们泪流满面的感动,那里有让我们高山仰止的敬意,那里有让我们仰之弥高的追寻。在我怀疑人生想要退缩时,那些鲜活的场景历历在目,我仿佛看见了那个在麻灯下苦读的少年,看见了黄土塬上那个能吃苦、干实事的“好后生”,看见了沼气池里的恶臭和窒息,看见了淤泥坝里的冰渣子,看见了铁匠铺里乱迸的火花末,也看见了那个人民想着念着的大队党支部书记……这一串一串的人和事给人以直指内心的力量,瞬间击破了我畏难和逃避的玻璃心。

梁家河不是河,可它却在代代青年心里流淌,流过食指尖,冲走血管里堵塞的泥沙,流过眼角缝,带走瞳仁里的雾幔,明澈浊心,洗涤俗情,而永不干涸。

仔细想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淌着一条梁家河,这条河也许是一张刻着“早”字的书桌,见证着“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明惰寸功”的寒窗苦读;也许是一段向着蓝天呐喊的回声,承载着“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的铮铮誓言;也许是一摞沾满泪水的工作日记,记录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不渝初心。

盛年不重来,及时当勉励。而最好的怀念是继承,是勇于开拓,是执著进取,是躬于实干。在行进的路上,总有人掉队,有人落荒,有人颓唐,但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制伏自己的心,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日短夜长,路远马亡。

不忘心中的梁家河,愿每个青年心里都流淌着一条“梁家河”。

17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