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 cwl2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从一个对前途充满迷茫的少年,在经历过身体和精神磨难之后,变成了一位从容自信、理想坚定的共产党人。读完整本书后,我觉得有很多精神值得我学习,比如吃苦耐劳,勤学善思,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勇于担当。

一是学习他吃苦耐劳历万难的从容不迫。离开北京,一个15岁少年要到农村生产、生活,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每过一关都很艰难,既要克服身体上的种种不适,又要在思想上接受洗礼和磨炼。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由于父亲的原因,他被划为“黑帮子弟”,一切从负数开始,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他没有消沉和抱怨,相反的是,磨难和困境铸就了他的顽强性格和坚韧毅力。

二是学习他勤学善思无止境的刻苦坚持。知青7年,他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干完一天的农活后,晚上继续挑灯夜读。他注重读书方法,注重对比分析,就一个观点或事件找出很多相关书籍来阅读,之后得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应该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现在说的“学懂、弄通、做好”的真谛所在。他一再强调: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三是学习他信念坚定不动摇的政治底色。一次次写入党申请,又一次次遭到冷遇和拒绝,但这丝毫未动摇他入党的决心,他出生在革命家庭,从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来说,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即使是在家庭遭受政治迫害,他也没有对组织埋怨和憎恨,而是用行动和努力来争取组织的认同。

四是学习他为民服务无怨言的政治情怀。“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这是1974年习近平总书记放弃招考“工农兵”学员的机会,对知青雷平生说的话。在梁家河村做支部书记时,他真抓实干:办沼气,解决了黄土高原世代用火难题;办铁业、代销点、缝纫点,都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和福利。充分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的政治情怀。有人说,时代不同了,有些精神过时了。当然,时代不同了,因为我们迈进了新时代。但作为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不过时。驻村工作,使我感受到绝大部分老百姓依旧保持的淳朴和善良。当出现问题时,该反思的是我们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情况,有没有认真倾听并积极解决?遇到误解时,有没有加强沟通和引导?用服务意识指导工作行为,我认为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五是学习他脚踏实地挑重担的责任担当。在艰难的环境中,周遭都是一贫如洗,但他不甘于落后,迎难而上,克服思想和物质上的困难,为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如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正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密切相关。他,离开梁家河的时候,全村的人都来相送,一部分人凑钱拍了一张纪念照以作留念。他说:我走的时候,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这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知道,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不止留在了梁家河村,而是留在了全国千千万万的农村。

采访实录中的故事,在当时看上去都是一件件小事,但这一件件小事,彰显出的却是一个共产党人一心为民、敢于担当、信仰坚定的伟大形象。也正是这样的小事,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惦念的大事。脚踏实地,做好做实,始终怀着为民不改的初心,肩负民族复兴的使命,他无愧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有力核心。

19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