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读《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有感

| cwl2

通读这本书,让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是个近乎完美的人,他身上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超乎常人的坚硬意志,一身正义的品格,还有嗜书如命的气质。但是一个人不是天生就具备这些品质的,他除了家庭给他的影响,所有答案或许都在这七年的知青岁月里。梁家河农村插队劳动磨炼学习的经历是习近平思想、觉悟、感情的出发点,从一个懵懵懂懂的青少年,到一个肩负重担的党员干部,陕北这片黄土地赋予了他足以引导他一生的精神世界,我把它概括为“黄土地精神”。

第一,习近平把自已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来到农村以后,他常说自已就是个普通的农民,把根深扎在农村的土壤里,过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这种实打实的农民生活,让他很理解、很懂农民。只有在基层受过苦,才知道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真正为百姓做实事。

第二,7年的知青岁月,他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把陕北百姓当做亲人一样对待。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恶劣,他的父辈变成“反党分子”受到压迫,习近平那批知青在北京也是受到冷眼和歧视。到了陕北之后,是淳朴的陕北老百姓对他张开了怀抱,敞开了心扉,梁家河村民毫无保留的接纳他,爱护他。正是这份爱护,虽然过着近乎原始的艰苦生活,却感觉来到了一个新鲜、前景无限可能的新天地。陕北人民的善良、乐观深深感染了他,让他深刻认识到,陕北人民养育他、培养他,他应该有所回报,为梁家河做点事。

第三,习近平本身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他迫切想为这块贫穷疾苦的地方做些改变。此次插队,让他亲身经历,已经解放20多年的国家,竟然还有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百姓生活极端困苦的地方。经历过梁家河极端艰苦的磨炼和陕北人民的感召,他彻底从小我的忧虑中解脱出来,心中充满了矢志不渝的信念和力量,越来越明确自己的人生信条,就是为人民办实事。

除了我自己理解的黄土地精神,青年的习近平身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是他酷爱读书。当我看到一个十几二十来岁的小后生,就已经精读各类哲学、历史、政治军事等书籍,在感叹之余也感到非常佩服。因此,对于我们而言,虽然没能像习近平那样去当知青,无法经历苦难和磨炼,但是我们应该像他那样肯读书,学会思考,用渊博的知识武装自己,用勤奋的学习走向未来,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反复推敲。只有不断读书和思考,才能让自己从狭隘的个人情绪中解脱出来,才能打开人生真理的那边钥匙。

二是习近平中间有机会上大学,但他选择“留下来”。他想为梁家河做点事,为这片贫瘠的土地尽自己一份绵薄的力量,让他们过得好些。“留下来”不是一心只想当农民的不思进取,而是积累更多能量的厚积薄发,是为了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而对于现在的我们也应该学习留下来,以坚定乐观的心态做好我们的工作,有时候伏下身来可能去得更远,就像点与点之间未必直线最短,有时迂回曲折能够更快抵达终点。

三是习近平一心为民办事。7年的时间,习近平扎根农村,和陕北农民打成一片,他一直感怀于当地居民的点滴恩情,当时习近平的心中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让农民摆脱生活的疾苦。身为党员的我们,也应该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坚持为人民服务,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勇挑重担,奋发有为,创造新时代的辉煌业绩。

2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