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党员干部学习《梁家河》心得

| cwl2

又一次将《梁家诃》通读了一遍,这一次不是被要求的,也不是为了讲党课整理素材,而是抱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芽的探寻,对来自于黄土地所启蒙的真知灼见的寻源,也是对如何以人民为中心的再思考。

苦难与辉煌相伴

1969年是我出生的第二年,1976年是我上小学的第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当农民的7年正是我在农村撒欢的学龄前的童年。《梁家河》中提到,正月十五刚过就去外地“寻吃”,我们村当时也有一个习惯,年后一段时间,家家户户敞着门,备着一摞地瓜干或半块饼子,穷点的就备碗水,专门为外地来讨饭的人准备着。村里平时的主食是煮地瓜和地瓜干,只管饱腹,管不得口感,仅有的一点玉米饼子是专门留给下地劳力的,别人没资格吃,小孩子们馋得慌,忍不住偷吃,被大人发现,少不了痛打一顿,这种事儿村里常有。因为共同的农村生活经历,当时梁家河生活的艰难,我感同身受。

苦难与辉煌相伴,在梁家河的7年生活经历,正值总书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总书记从贫瘠的黄土地萃取了真理的力量,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志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芽悄悄萌发。

在艰苦中磨练意志

当时的黄土地没有长出足够让老百姓填饱肚子的粮食,吃的、住的、下地干的重体力活,令现在的人难以想象。我记事的时候,村里不断的来了下乡知青,基本上过一两年就回城了。他们到农村来,就是为了响应号召,没有打算真心留下来的,所以与老百姓的距离很远。

有志者,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自己的意志。在与当地农民同吃同喝同劳动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化了群众观念。“能团结人”是当时大家对他的评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地知道农民究竟需要什么、期盼什么。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不富裕,就不会全面实现小康。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三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这与他当时在脑海中打下的深深的烙印不无关系。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要深刻明白并时刻准备在艰苦环境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摒弃浮躁之心,激发出改天换地的动能。

观念决定成败

人是靠精神站立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最初也有打退堂鼓的时候,他当时的初衷是为了到农村插队躲避在城里的困境。然而,他回了一趟城,改变了观念:安心在村里当农民!观念变了,行为自然变了,靠农民近了,慢慢的就被当地人民所接纳了。根源于党的崇高理想信念,得益于党的科学理论指引,成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伟大领袖。

反观我们今天的工作,是为了单纯追求短期绩效,还是追求长远发展,同样是一个观念问题。有些同志为了短期利益,眼睛仅盯KPI,只做短平快的工作,不做谋长远打基础的工作。

观念决定成败。只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坚持“功成必定有我”的实干拼搏,迈开追赶超越的步伐,时间定会回报我们的付出,我们的未来发展一定能绽开绚烂花朵、结出累累硕果。

24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