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党性教育学习心得
十一月中旬,在街道党工委的精心安排和组织下,我们迎着初冬的暖阳走进了“老家河南”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红色教育旅程。这三天,我们寻访红色足迹,感受“红旗渠精神”;走进兰考,深悟“焦裕禄精神”;踏足太行,体验“扁担精神”。三天的参观学习,让我沉浸在红色革命道路的体验中,深深的被当年共产党员的精神所震撼、所感动,所见所闻也一次又一次的擦亮了我内心深处那颗带着共产党员热血的“初心”和“使命”。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历经10个春秋、动用10万余人、在太行山上建成的4000余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在那个年代,我们难以想象人们是怎样靠着原始的工具一锤一锤地从山里开出一条渠,且先不说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即使现在的科技水平,完成这样的工程也是相当困难的。那在孤身悬壁上排险的任羊成、用洗脸盆代替水平测试仪的“土专家”路银、还有父亲遇难后顶班而上的13岁少年张买江……这些闪亮名字的背后都有着令人动容的故事。然而,为了摆脱“水贵如油”的自然干旱境况,红旗渠人民坚定不移的在党委的带领下风餐露宿、顽强拼搏,抱着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决心,展现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我被这种搬山移海的勇气强烈地震撼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比红旗渠人,我们是如此的渺小和软弱。当我们还沉浸于那小小的成就感的时候,我们的价值却是难以想象的微不足道;当我们还在回味着人生中那小小挫折的时候,我们在困难和失败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迫切的需要像红旗渠这种凝聚民族力量的信仰和精神,它曾经响彻历史的岁月,也同样可以振奋新时代的奋斗者。社区工作者服务在一线,经常遇到群众不理解、不信任、诉苦、打骂的情况,委屈的时候自己也掉过眼泪,但转过头来一想,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组成了我们所要服务的社区。德高莫过于爱民,行高莫过于利民。作为一名党和政府最基层的门面型服务人员,我也要像红旗渠人那样,难而不惧,不等不靠,踏实肯干,从解决居民闹心、领导操心、人人关心的事情入手,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从中追求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赢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以此提升整个社区的凝聚力。
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我们瞻仰焦裕禄烈士墓、参观事迹展览馆,近距离地感受焦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几个烫金大字深深的烙印在了我的心里,“为民”的情怀、“务实”的本色和“清廉”的形象是贯穿焦裕禄同志感人的事迹中最基本的主题,也是焦裕禄精神最闪光的地方。他在兰考工作的470多天里,时刻将“让兰考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作为他身为一名党员干部的崇高使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他带领群众,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寻求治理天灾的科学方法,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了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他还亲自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越规定,真正做到了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官。
去年年底,我很幸运的考入了社区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人员,经过短暂的学习适应期我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就是扎根社区、服务群众,实现自身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我的工作所涉及的虽然不是什么权力权能部门,但是社区是和人民群众接触最亲密的地方,我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党最基层的部门,赤裸裸的展现在群众的眼中,是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的“第一线”。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在今后的工作中、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学习焦裕禄精神,自筑“防火墙”,自设“高压线”, 自念“紧箍咒”,自觉接受方方面面的监督,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经得住考验,做到自重、自省、慎权、慎欲,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社区工作者形象。
在林州石板岩“扁担精神”的发祥地,我们了解到石板岩供销社人凭借一颗赤诚之心,用一副铁肩膀,挑起了连接党群、沟通城乡的重担,在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然而,现今办公设备的先进性为“干部不出门,也知天下事”提供了便利,但是社区工作与其他工作不同,他的特殊性就要求了社区工作人员必须亲力亲为,必须和群众面对面交流,必须深入群众中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名基层社区人,就要脚进千家门、耳听万家事,这样才能做群众的贴心人。我们社区工作者弘扬扁担精神就是要践行一心为民的精神实质,领悟真抓实干的思想精髓,坚守艰苦奋斗的核心要义,传承解放思想的血脉灵魂 。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新征程需要有新作为,我将以此次学习体验为契机,传承红色基因、用青春岁月为社区添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新文昌贡献一份力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