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与人民同甘共苦、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历练成长的故事,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改进作风的生动范本,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认真学习、从中汲取丰厚养分和精神能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和为民情怀。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精神之“钙”。当年,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他在梁家河经受了七年的磨砺和考验,面对艰苦的环境,他从来没有对党产生丝毫怀疑和动摇,以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与执着,不懈奋斗。今天,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始终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多吸“理论之氧”,常补“精神之钙”,坚定不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二、以人民为中心。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他真正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老百姓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七年。与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里能挑120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榜样。正是在与群众同甘共苦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要从本书中汲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丰厚滋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烙在心上、落在实处,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为民服务,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良好形象。
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当年的梁家河,土地贫瘠,缺吃少用,老百姓吃水、烧柴、照明等都有很多困难。面对现实之苦,总书记没有怨天尤人,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险活都干过,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七年的光阴,锤炼了他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他刚强坚毅、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今天,我们国家各方面的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吃穿用度已然无忧,但这并不意味着吃苦精神就过时了。相反,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学好艰苦奋斗这个人生必修课,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磨砺意志,勇于面对各种风险和考验,永葆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初心。
四、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期间,时刻不忘学习,他去梁家河插队时,带的是沉甸甸的两箱子书。插队期间,他的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全都是书。他上山放羊时学,干活休息时学,甚至为借一本书跑30多里路。实践表明,青年时期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良好学习方法以及思维能力,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发挥长远影响。总书记说过:“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今天,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很多,要认识好、解决好这些问题,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找到破解问题的方式方法。我们要把学习当成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重视学习、勤奋学习、要把学习成果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
五、高度自觉的责任担当。总书记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不仅自己积极劳动,还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点和第一座磨坊、淤地坝,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群众生活逐步改善,村民外出乞讨成为历史,这一件件实事,生动诠释了总书记执着奉献,求真务实的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就要有担当”,并从什么是责任担当、为什么要责任担当、怎么做到责任担当等方面,提出许多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要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