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干部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 cwl2

最近我阅读了纪实文学《梁家河》这本书。该书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六十年代末青年习近平在中国陕北一个极为贫困偏远的小山村---梁家河插队落户七年的知青岁月。经过在梁家河七年下乡劳动、生活、学习、思考和实践,培养了他的自信心,确立了他坚定的人生目标,立下了“要为民办实事”的不变的信念。读完此书,使我对年轻的习近平悠然升起了敬仰之情,对他印象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他酷爱读书。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下乡期间,除了劳动外就是酷爱读书。不论是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砖头一样厚的书他都看。他从北京带来一箱子书,看完了还要与别人交换看。他还到处找书看,听说有一北京知青带来一本德国名著,他不惜跑三十多里路也要把书借来读。他看书如饥似渴,吃饭时看、放羊时看,劳动间隙看,夜晚在窑洞点着煤油灯借着微弱灯光看,他在艰苦岁月中不忘修身,通过读书增长知识吸取营养,从此奠定了人生思想基础。

第二,他不怕吃苦。在陕北农村,生产力落后,没有手套等劳保用品,打坝修田直接用手抓木夯砸土,干一天下来手磨得全是血泡,第二天接着干;打水坠坝,他卷起裤腿光着脚带头第一个跳下刺骨的冰水里干活,一干就是一天,苦活累活他抢着干,从不撒奸,群众赞扬他是个好后生;在下乡期间住的陕北窑洞不仅有虱子、跳蚤、老鼠、蝎子,有时还有蛇出没;用的露天厕所,夏天有蚊蝇,冬天寒风刺骨;陕北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生产工具落后,老镢头,木扁担,吃的玉茭面、山药蛋、老酸菜,生活、劳动有多艰苦可想而知。但习近平从没退缩过。

第三,他务实担当。陕北自然环境恶劣,粮食生产不足,他当了村支书后首先带领群众打了座水坠坝,修了一块梁家河最平整的土地,从此使粮食产量得到提高。为解决群众照明和烧火做饭问题,他千里迢迢到四川学来沼气技术,回到梁家河建起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为了方便群众生活,他在村里组织村民办起了铁业社,为群众打农具,修农具不出村,还增加了村民收入。他还组织办起了代销店,缝纫社,磨面坊和菜园,还用延川县奖励给他的三轮摩托换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深受群众好评。他从读书到实践有了知识和真理的充实,才更有了底气干好事业。

第四,他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梦想。习近平从梁家河走后,心里始终牵挂着梁家河,他说梁家河就是他把心留住的地方,几十年后就是到南方任省、市委书记后还不忘梁家河的发展,2009年以来他先后四次给梁家河写信,希望他们努力奋斗,尽快过上小康生活。1993年和2020年又先后两次来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关心梁家河的发展,还送去过新年慰问品,他一路所见所闻并亲眼看到梁家河已经走上富裕道路的巨大变化十分高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梁家河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使梁家河的生产生活确实发生了巨变,现在家家户户办起农家乐,柏油路直通村,村里规模性地发展了特色种植、养殖业,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治理,现在梁家河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周边自然环境也变美了。村里还成立了旅游公司,以良好的服务接待全国前来参观学习的客人,同时也给梁家河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使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梁家河的巨变不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几十年前为人民办实事谋幸福所要的结果吗,他的梦想经过梁家河人民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开花结果,逐步得以实现。

习近平在陕北下乡七年的艰苦岁月,从一个15.6岁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大队党支部书记足以说明梁家河的知青岁月就是习近平成长和世界观形成的力量源泉,同时习近平的实践也告诉广大青年,基层是大有作为的地方,是干事业长本领的地方,只要心中有理想有信念,勇于锻炼,情系百姓,为民干好每件事,久久为功,最终会顺利地到达胜利的彼岸。

总之,《梁家河》这本书内容丰富,叙述真实生动感人,对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人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做事态度和方式方法,从梁家河的大学问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做好工作。

35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