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总结网 > 学习总结 > 学习心得体会 > 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

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

| cwl2

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

得知了生活的苦难算不得明智,是我之前一篇文章的标题。当时,我深陷在对于自身懒惰与普通的迷惘之中。这是人类经常遭遇的事情,因为欲望的无法满足,或者其他。

所以,看《何以为家》的时候,我就想:那么,认清边缘人群的苦难,又能干什么呢?难不成展露我们这些世界幸运儿,处于大多数人类位置的幸运儿流露出来的同情?对苦难产生同情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仅仅只有同情,同情带来的怜悯与不自觉的过分关怀,则只会显得幸运人类高傲无比。就如同,17年人们风涌般夸赞范雨素的文章写得好,但这些赞扬都是以范雨素是一名保姆作为前提预设。“一名保姆,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可真棒,真不容易。”这样话,如果不加判断,好像也没啥错误的。

可将话拆解开,读者看官们可能发现,围观的人类是因为同情而进行俯视,重新建立一套文学标准夸奖范雨素。这种夸奖与同情在互联网上流传由来已久,无法溯及过往。所以,看见弱势群体、边缘人群时,在自然而然流露出同情以外,我们还得知道该如何该他们最大的尊重与体面,好不因为他们的身份或者标签而俯视、甚至是歧视他们却还觉得自己是在献出爱心。

以上只是我对《何以为家》的第一层想法。第二层是,坏人或者说小孩们眼中的坏人是从哪里来。赞恩眼里的坏人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们生了太多的孩子却又付不起责任,还将自己的妹妹卖掉。然而,赞恩在影片中也选择卖掉朋友的小孩,以获取前往荷兰的金钱与机会,奢想从此摆脱叙利亚糟糕的生活。成为坏人,或许就是生活命运在不经意间的安排,甚至当事人身处其中都没有发觉自己成为了一个自私自利卖掉子女的坏人。他们只是认为自己遵循的是自古以来,长久生活里的惯性。而并非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更为残酷的是,当小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甚至是有反抗精神的赞恩这样的小孩子也不自觉地成为了类似自己父母的人。

生活一直如此!有些恶,被大人承担住了,而小孩只能看到大人糟糕、不堪的一面,等到看见生活带来压力、无奈、残酷的另一面的时候,他们也就长大了。而且有些东西无法改变,是彻彻底底时代的悲剧。

4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