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范文
作为一名非党员,我有幸观看了机场公司组织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电影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着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重回延安这一历史事件为核心,通过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更加了解了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
曾几何时在网上看过这样一段关于当时的评论:1973年6月10日上午10时,周总理陪同外宾登上飞机离开延安,临走时,他留给延安人民的最后一句话是:“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后来,人民才知道:1973年,敬爱的周总理身上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他丝毫没有考虑自己,还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忘我地工作;他为延安的领导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而干杯;他承诺等到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时候还会回来,他和延安的同志亲切交谈亲如一家……这一切让人们一想起来就为之动容。
在三年后那个料峭的早春,周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许下的“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的诺言也无法兑现,但他在延安度过的紧张的22小时却永远清晰地留在延安人民的记忆中。
作为一名管理人员,看完这部电影结合自身工作,我有三点体会。一是平日工作中缺乏主动、完全、彻底的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态度。来机关工作两年有余,更应该把基层的工作经验与现在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主动作为,看问题要真正看透问题的根部,而不是只是表象,针对突出问题,应该走出办公室,放下电话机,才能有效开展工作,虽然不是党员,但也应该以党员的标准时刻警醒自己。二是求真务实没有周总理那样的追求、睿智和本领。周总理在延安工作时,白天和群众同吃同劳动,甚至冒着倾盆大雨和农民一起看护刚刚栽好的地瓜苗,晚上还要坚持在办公室工作,进行细致梳理和深入分析,深夜不止、直到凌晨三、四点,亲力亲为,不依赖“二传手”,不留“夹生饭”,坚持细致入微、精益求精,为了把民情民意弄明白,全然不顾个人身体状况。这种人民第一、工作第一的劲头,这种自觉吃苦、奉献为乐的耐力,是异乎寻常的,是感动人心的。我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平日的工作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支撑作用,对一些重点工作的跟踪问效还是力度不大,还是缺乏忘我的精神。特别是对基层单位,缺乏当天工作当天完的严格要求。工作效率不够高,仍然是一个较为明显的“机关病”。三是担当负责没有周总理那样的勇气、远见和境界。在周总理的心中,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是毛主席睡觉也要为老百姓的事情让步。这种“小我”“大人民”的担当和境界,使我们肃然起敬。周总理为我们作出了榜样。